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明第一搅屎棍 > 第553章 国有钱庄

第553章 国有钱庄(1/2)

    大明向来缺乏铜矿,是以大明铸炮基本都是用铁来代替。

    省出来的铜,除却用于某些礼器之外,大多用于铸币,也就是铜钱。

    “海阁老,你找陛下,还不如直接报我身份证号。”张世康揶揄道。

    铜矿都被张世康主导的制造总局拿来铸炮了,海中期说是让崇祯皇帝定夺,不就是想让崇祯皇帝制止制造总局铸铜炮吗?

    海中期不知道啥是身份证号,但意思却听明白了。

    “张阁老既然知道问题出在哪儿,打算如何解决此事呢?”

    “铜矿的事先不提,我且请问海阁老,户部目前生产铜钱盈利几何?”张世康饶有兴致的看向海中期。

    海中期皱了皱眉头,他很不喜欢张世康那副表情,但还是道:

    “朝廷铸币是为方便天下百姓日常生活,怎能以盈利为准则?”

    “呵!天下所有生意,皆以盈利为目的,尤其是在税制改制之后,即使是铸币也不例外。

    咱大明铸铜钱该不会是在亏本吧?”张世康笑着继续追问道。

    他其实心里大致知道答案,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包括两宋,铸造铜钱都是亏本的。

    是的没错,造钱的还亏本。

    这主要是因为原料、工本和损耗导致,大明本就缺铜,生产效率又低,损耗还高。

    一枚铜钱也没什么购买力,铜钱的寿命也不长,动辄就要回炉重铸。

    这就导致生产一枚铜钱的成本,竟然比铜钱本身还高。

    “你明知故问,倘若没有铜钱,百姓生活极为不便,当如何?”海中期瓮声瓮气道。

    大明虽然已经是银本位,但一般的小老百姓,家里可基本都是没什么银子的,日常所用主要是铜钱。

    没了铜钱,确实就很不方便。

    “那就用别的钱替代嘛,比如说……纸币。”张世康回道。

    这话一出口,在场的阁老都变了脸色。

    “纸币之事万万不可,天下百姓不会接受,就是朝廷官员,也不会同意的。”李邦华首先道。

    大明早在两百多年前,便发行过纸币,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宝钞。

    起初的时候,宝钞确实有不错的购买力,但没过多久,由于户部疯狂的印钱,宝钞很快就开始急速的通货膨胀。

    而朝廷当时又有规定,官员的俸禄,有一半都是发宝钞,朝廷官员因此苦不堪言。

    百姓当然也受很大的影响,不少百姓响应号召,将家里的钱兑换成了宝钞,到了最后一沓子宝钞都买不回两斤米。

    “陛下,宝钞之事便是前车之鉴,臣认为此乃祸国殃民之举,请陛下务必驳回张阁老的奏请。”户部尚书海中期也道。

    “臣附议。”其余几个阁老先后发表了意见,并且出奇的一致。

    崇祯皇帝其实也觉得当初发行的宝钞太过荒唐,但又认为张世康不会胡乱的改动国策。

    有鉴于此前历次改制的成功,崇祯皇帝更愿意相信张世康肯定是有了新的点子,便询问道:

    “无忌,此乃财政会议,你当尊重诸位阁老,有看法就说明白点,莫要卖关子!”

    海中期等诸位阁老虽然总是针对张世康,但崇祯皇帝却是知道,与其说是针对张世康,倒不如说是没办法。

    这些阁老不满张世康的最大原因,并非是张世康玩世不恭的态度,而是张世康头上兵马元帅的头衔。

    他们始终认为,天子将军权单独交给一个臣子,是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理论上来讲,如果这个手握天下兵权的臣子想颠覆朝廷,并不是件困难的事。

    这太疯狂,也太危险了。

    但海中期等人却又知道崇祯皇帝的脾气,只得将怨气都撒在张世康头上,借此逼迫张世康主动请辞。

    不论如何,海中期等人心里,是真的装着大明的。

    “哦。”张世康倒是很老实的应下,紧接着道:

    “我觉得做一件事,不能因为没做成功就直接放弃,需要总结经验教训,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失败。

    就说咱大明的宝钞,一开始好好的,为何后来就不行了呢?

    想来此事诸位也很清楚,印的太多了呗?”

    “可是张阁老,问题是究竟印多少是多?又印多少是少?难的是这个数额的界定呀!”工部尚书范景文道。

    这个问题对于目前几乎没有经济学的现在,确实是个老大难的问题。

    众人本以为这个问题会难住张世康,没曾想张世康很快便道:

    “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呀,国库里有多少白银,便印多少份额的纸币。”

    铜钱本来就不适合作为一般等价物,因为它连贵金属都算不上。

    放眼整个世界,也就大明以及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周围小国使用铜钱作为货币。

    而且这玩意儿极容易造假,光是大明内部的铜钱,就有不少是民间偷偷熔铸的,成色更是五花八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