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八十三章 止步(2/2)
的名目,行残民之实。”“与其这样,不如趁陛下大婚之际,一体罢免,则天下欣悦,万民归心,福报必后至也。”高滔滔问道:“蔡京如今就在提举户部,一向称能,如何内翰奏章当中,却似乎对户部不太信任?”苏轼叹气:“蔡京的确是‘能臣’,但是他绝不是‘仁臣’。”“任两淮都转运使期间,虽然政绩斐然,号称大治,然也只是有产者益其产,而无产者益其贫。”“只不过无产者素不供赋税,因而在朝廷的各种奏章、统计上,看不见罢了。”“但是陛下,如今积欠加身,尚无法为朝廷供税的那些人,和如今解脱负担,努力生产,为朝廷供给三亿五千万贯岁入的那些人一样,却都是陛下的子民啊!”“蔡京也绝不会冒国朝的忌讳,提请朝廷改正。更不会将国用施于贫户。反倒会以其生计窘迫,使之入工矿,且薪水绝不会给得太丰厚,因惧役力有失也。”“此不堪力谏,善设巧施,司马公所谓‘才胜于德’者。”“他只会遵照朝廷旨意行事,而且一定能够完成得很好。他的‘能’,就是能在这里。”“明君得之,则为伊吕,昏君用之,即成刁易。”“但是有一点好,就是他如今执掌户部,只要陛下明申旨意,蔡京一定能善体圣心,举措周备,解我朝之大患。”“如陛下有意施此善政,臣却保荐蔡京,非他决不能行也。”应该说苏轼的心比较软,他的目光并没有被大宋如今的兴旺发达所迷惑。如果苏油在此,就会把这个问题剖析得更加明白——大宋百姓的生活的确已经好了起来,但是这是总数上的巨大提升,却不是最大范围内的普遍性提升。后世有一个词语,很清楚地道明了这里边隐藏的巨大危机——贫富差距。也就是说,如今的大宋,四分之三的人口已经在跑步提升,但还有四分之一的人却在原地踏步,他们之间的距离,不是减小了,而是扩大了!但是这些人的疾苦,被掩盖在了繁荣底下,因为连纳税人都不是,朝中几乎不可能有替他们呼喊的声音。这个矛盾,目前还不是大宋的主要矛盾,但是这个矛盾,曾经是诸多王朝覆灭的主因,绝不能任其扩大和加重。要解决,就要先发现,苏轼自己估计都没有意识到这个事情的严重性,但是至少,他已经看到了。高滔滔叹息道:“如此看来,其实子瞻也非不明白用人之道。”“当年你兄弟叔侄,三人同试制科,仁皇退朝回宫,喜曰:‘今日为国朝得三宰相也。’”“言犹在耳,如今明润已历相位,而子由位至左郎,不日当有掖进。”“你虽然成绩最好,却一路蹉跎,子瞻啊……”苏油躬身:“臣在。”“若是官家纳你此谏,你的仕途,从此就绝于制翰、尚书了。你,明白吗?”《苏厨》无错章节将持续在手打吧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手打吧!喜欢苏厨请大家收藏:苏厨手打吧更新速度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