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地处北方,冬天温度虽然比草原地区要高不少,但是,零下几度属于常态。
而寒冷的天气,对于物资的运输自然是有很大影响的。
不说别的,单单是因为寒冷的天气,造成的食物增加,便是一个巨大的额外消耗。
不管是人还是牲畜,在冬天,为了低于低温,都需要更多的热量,而想要保证热量,就必须要摄入更多的食物。
而且,冬天最麻烦的其实是另外一样东西的额外消耗,那便是燃料。
在冬天,哪怕有冬装,大多数人 依然要依靠燃料来取暖。
而正常情况下,一个晚上消耗的木材起码得有几十斤。
而魏国军队,以十人为一个帐篷,二十六万人,便是两万六千顶帐篷,那么,单是每天晚上取暖消耗的木材,一天的重量便达到了起码六七十万斤。
哪怕是使用木炭,一个帐篷一晚上大约消耗木炭二十斤,那么,一天时间,魏国大军便需要消耗掉五十二万斤木炭。
用牛车运输,则需要花费六百五十辆牛车。
而且,随着秦魏两军的对峙时间越来越长,魏国方面,其实早就出现了燃料危机。
毕竟,二十六万人,每天生火做饭,消耗的木头就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字。
而长达几个月的对峙,已经让魏国大军将周边地区的树木砍伐殆尽了。
要知道,二十六万人,每天需要的燃料数目是极其可怕的。
很多人都有一个错误印象,认为,在古代,自然环境一定比现代好。
毕竟,在现代人的印象当中,古代没有空气污染,没有光污染,没有废气废水。
但是,如果真的有人回到古代,或许会打破很多人的想象。
尽管说,古代确实没有空气污染,光污染,但是,这并不代表古代的自然环境就一定好。
因为,在古代,生火做饭需要消耗燃料,而古代可不像现代一般,有天然气,有煤气罐。
在古代,想生火做饭,只能烧木头。
所以在靠近居住地周边基本不会有树林存在,因为树木都被人砍走烧掉了。
所以,光秃秃的山头,这样的情景并不少见。
而在秦魏边境,二十六万魏军,外加数量更多的魏国民夫,一天时间 消耗的燃料怎么可能会少。
因此,在进入冬天之前,魏国方面,便已经出现了燃料不足的情况。
在边境和秦军对峙的魏军,为了解决燃料不足的问题,不得不派遣军队 到数十里以外的地区,去砍伐树木,以保证大军正常的燃料供应。
不然的话,魏军连吃一口热饭都难。
可是,在冬天来临以后,魏国大军面临的情况越来越糟糕。
运输能力不足,导致魏国只能进行重点运输。
即,在冬天,粮食和燃料,魏国无法保证为魏军足额提供。
要么保证魏军粮食供应的充足,要么保证魏军燃料供应的充足,可是,魏国运力不足的情况。
粮食和燃料,魏国只能保证一方面。
如果魏国保证了粮食供应 那么,将必须减少燃料供应,这样,魏军拥有的燃料,只能在保证魏军烧火做法的前提下,少量用于取暖。
可如果,保证了魏军取暖燃料的供应,那么,魏军的粮食供应,就需要相应的减少。
这样,魏军就需要饿肚子。
在这种情况下,魏军只能选择先保证粮食的充足供应,在保证粮食充足供应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保证燃料的供应。
而同样的问题,对于秦国来说,却要好很多。
尽管说,冬天对于运输的影响对秦国也是存在的,但是,秦国依靠水路,运输负担比魏国要小很多。
尽管说,在天气最寒冷的一段时间 水面结冰了,可秦国依然有快速大量的运输方法。
那便是用冰船进行运输,所谓的冰船,便是在小木船底钉两根竹条子,用人力或畜力拉着在冰上走。
像这种交通工具,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寒冷的北方,很多依靠水路运输的情况,都会使用这种冰船。
而秦国方面,则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
首先,是在船只底部安装刀片,让船只变成了溜冰鞋一样的存在,只是,冰船底部两侧都安装了冰刀。
然后,是冰船的船帆,在李言的主持下,秦国让为小木船安装上了船帆。
通常的冰船与帆船是相似的,船体由修长中央船板外加一个横跨船体安装的舷外支架或是走板组成。
冰帆船舵的转环安装在中央船板的前方或后方。
帆的下桁有纵向的主帆,就在中央木板上正好位于船员驾驶室的前方,挺杆加在主帆前面用来增加冰船的速度。
虽然说,冰船的运输能力 没有其他船只强,可是,借助风力,冰船的速度非常快,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