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他得知,郭修是被曹魏蒙蔽了信息,以为自家亲属,都被楚国灭杀,所以才一心跟着曹魏。
在他解释清楚后,又有战场不杀之恩。对面这个武艺不弱的小兄弟,便选择了归顺,让阎行心情大好。
“多谢将军,此番前往长安。若有面见大王,小将一定禀明清楚,我西平郭家,也愿意和所有百姓一样,靠着自家的功勋,重新成为西平望族。”
阎行点头称赞道:“有志气!”
“我刚开始的时候,也不理解楚国新法,现在也算是有些了解了。楚王之意,便是楚国所有人,一律平等,一律公平。”
“不论是读书习武,还是经商务农,士农工商,大家小家,只要愿意出力,且能取得成就,就能富贵。”
“当然,即便是自己能力平平,也不会耽误你家后代,在楚国得到出人头地的机会,上升的空间,不会因为世家门阀的把持,而没有机会。”
郭修连忙对着长安方向行礼,说道:“楚王圣明。”
其实,这一点,也是郭修心中,最犹豫的点。
他是西平郭家子弟不假,但他们西平郭家,在这个大汉朝,算什么东西。不过是个地方的末流家族,在中原门阀世家面前,屁都不算。
而士颂的新法下,他们这样的小家族子弟,也有机会去骑在中原世家门阀的头上去。
当然,前提条件,是自己真的有本事。
自己是没有本事,没有志气的人吗?当然不是!
我郭修虽然年轻,但我志向可不小。
但他心里明白,自己这次是“诈降”楚国,是别有用心的。
正当他在纠结时,阎行又开口了。
“我看你剑法不错,但两军战场之上,还是当以长兵器优先。毕竟一寸长一寸强嘛。”
“只是你那长戟,使得真不怎么样。但一来你年轻,武艺底子不弱。后面若是有机会可以选入颂卫营,或许便能从淑妃那里,求得一些戟法指点。”
“嘿嘿,温侯家传的戟法,让那个鄂焕学了点皮毛,这小子现在也有些狂的没边了,上次在两军阵中,居然还敢抢功。”
郭修知道阎行是在为他打算,自然表示感谢。
他们郭家的戟法,本来就招数平平,是个普通的街面把式。
反而是他在剑法上,颇有天分,得益于武陵书院的印刷技术,他即便是在雍凉,也重金求购了一两本剑谱。
多年练习下来,他对自己的剑法,反而是越发自信。
而这,也是曹冲看重他的原因所在。
“邓王对自己,不亚于燕丹对荆轲。”
“而我练的那剑招,又正好是白虹贯日。”
郭修的内心,再次陷入纠结。
这剑招,在《战国策》和《史记》中都有典故出处,和战国四大刺客中的两个,都有联系。
“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
这两句话,还是后面他受曹冲大恩之后,曹冲身边的人,给他解释的。
自己和曹冲分别时,倒是没有高渐离这样的人物,在一旁弹琴。
但那份壮士一去不复返的心气,即便是此刻回想起来,他的心中,犹然豪情万丈。
“我当为聂政,不做荆轲!”
当时,自己是这么跟曹冲说的。
毕竟聂政和荆轲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一个刺杀成功,一个刺杀失败了。
想到这里,郭修的嘴角忽然笑了。
“不知道,若是我刺死了士颂,这天下将会如何?”
襄阳。
楚王旧宅,后院。
“拜见夫人。不,拜见王太后。”
老许头难得穿了一身崭新的衣服,跪拜在欧夫人面前。
“许家老大,这是做什么,多少年的兄弟了,还给我来这破规矩,快快起来。”欧夫人亲自上前,把自家老兄弟扶起。
欧夫人笑着说道:“这次到武陵书院的那孩子,是许老三的孙子?”
老许头连忙回答道:“是,老三家的儿媳妇,是个会教育孩子的。那孩子自己也争气,读书读出来了。想要到武陵书院找大儒学习。我,我这才托人求到大姐头,不,求到王太后。”
“坐!”
欧夫人心说,还真没有想到,你们许家三兄弟的后代里面,居然也能出个读书人。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大家都一样。许老三的孙子,算起来,不也是你的侄孙嘛?”
“你放心,那孩子在武陵书院,只管说是我欧氏旧部子弟,没有人,敢怠慢于他。”
许老大,连忙拱手行礼。“多谢王太后。”
其实这次回到中原,许家老大也是想了许多的。
本来,当年三兄弟一起出手,重伤孙策后,最后由他斩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