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关于我魂穿汉末玩争霸这小事 > 第652章 《得胜归》曲

第652章 《得胜归》曲(1/3)

    函谷关。

    中国历史,在这里留下过许多的故事和传说。

    历史上,函谷关前后修过三次,汉朝时期,就在新安县附近不远处。

    这个天堑之所在,西面扼据高原,东面临近深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

    是长安和洛阳之间往来的交通要道。

    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前面不远,便是函谷关了,方才探马来报,城关上未见兵马旗号。想来是我军来了弘农,关内那点曹军,早作鸟兽散了。”

    士颂扬起马鞭,指着前方,向左右文武说道。

    “说起函谷关,最为出名的,便是道家老祖。老子骑青牛,洋洋洒洒五千言,写下《道德经》,从此处过关,留下紫气东来的传说。”

    他略作停顿,发出疑问。

    “说起来,道家也是诸子百家之一。为何在我武陵书院,却没见多少道家子弟,他们不想把自家学说,发扬光大吗?”

    徐庶苦笑一声,说道:“我当年,为了报仇,杀人之后,也扮作道士,游走四方。对于道家,也稍有体会。”

    这话说完,周围的人,都看向了徐庶。

    士颂心说对哦,记忆里,你见刘备时,好像就是一身道袍。

    但也有疑惑,那你后来怎么不穿道袍了?

    不等他问,徐庶自己就做出了解释,他说道。

    “道家讲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但这是让道家子弟,自己做好自己即可。只是近来,却被不少有心之人所利用。”

    徐庶的意思,修道之人,关注的核心,只是自己,让自己符合道家的核心思想即可。

    但道家的核心思想,却容易被不少坏人利用。

    例如权臣想要掌握实权,架空皇帝,那就让皇帝去推崇道家,去“无为而治”。

    若是野心家想要造反,那就鼓吹朝代更替,那是道法自然的历史规律,哄人投身其中。

    “自灵帝以来,天下祸乱频出,最终起事的,不也是道家的张角吗?百姓生活艰难,唯有求得精神上的慰藉,道家思想便成为了他们的选择。”

    “但荆南之地,百姓安康,物资丰足。真正的道家弟子,自然修身养性,归隐大山,不问世事。而有心之人,想要假借道家之名,也难有百姓响应。”

    说到这里,徐庶又看了一眼伊籍。

    他还有半句话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士颂懂。

    那就是在荆南,暗组网络,遍布各行各业,对于可能会聚集民众,弄出不安社会因素的这种组织,都会莫名其妙的消失。

    士颂想想也是,三国时代的道士,惹的事还真不少。张角兄弟就不说了,那于吉,左慈,一个个也不是省油的灯。

    就连道行差点的张鲁,都能够依靠五斗米道的力量,割据地方。

    这道教的力量,还是得限制一二。

    徐庶眼角余光,看到士颂明白了自己的意思,才做出结论。

    “故而在武陵书院,所谓的道家学派,若是真道家子弟,不过是把自家的经典着作,丢到书院,求个传承,至于结果如何,他们自己恐怕都不在乎。”

    “而那有心之人,若是想要借此谋求官职,还不如直接参加我楚国科举。反正在荆南,科举体系已经成熟。他们又何必假作道学之人。”

    士颂点点头,说道:“罢了,后面还是给武陵书院传个消息吧,道家典籍,可增刊一些,让那些真心想要修道之人,能得到些许帮助吧。”

    接着,他嘿嘿一笑,说道:“当然了,尽量还是要鼓励火居道士。毕竟这种道士,是可以结婚生子的,说不定他们的子孙后代里面,不愿继续当道士,愿意出来为国家效力,那也是很好的。哈哈。”

    说着说着,队伍也就来到了函谷关前。

    果然,这里如探马汇报的那样,城关上,未见守关军士,也没有任何旗号。

    只有明媚的阳光,照耀在略显古旧的城楼上,显得安逸,祥和。

    清风拂过,一只受惊的乌鸦,从箭楼飞起,发出“嘎嘎”的叫声。

    它不敢向楚军飞来,也不敢向关内飞去,盘旋片刻,射向高空。

    “不对劲。”老黄忠握紧了手上的赤血刀。

    何止是他黄忠,楚军主力,在各将官的暗中嘱咐下,都察觉到了异样。

    周泰和鄂焕,也都打马上前,靠近士颂。

    其余颂卫营部队,也将徐庶等谋士,护在身后。

    “呜!”

    一声低沉的号角,突然在关内响起。

    接着,关内便陆续有着军队的号角响应,兵马移动的声响,听起来,只怕不下十多万人。

    但士颂这次带来的军队,不到五万。

    “哗啦啦~”

    函谷关上,出现了无数火红的大汉军旗。

    这些军士,盔甲精良,战意十足。

    早有准备的他们,现身之后,立刻将箭头对准了城下的楚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