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顺着镜头看过去——马车上的马夫坐在车厢前的驾座上,穿件素色短褂,衣襟侧边加了暗扣,袖口也改得更利落,是近代化改良过的样式,皮肤透着常年在外的黝黑。他手里攥着缰绳,身下的马却没半点躁动,乖乖站在原地——直到蔡导侧身跟我解释,我才知道这是机械仿生马:“剧组没找到能拉道具马车的训练马,最后用了这个,虽然成本高,但听话。”
“确实省心,”我点点头,“不用费劲调马的状态,操控好就行,省了不少事。”蔡导笑着应了声,目光又落回监视器上——马夫已经跳下车,走到瓦太慧艳面前问:“姑娘要去何处?”
我们坐在观光车里,离得不远,瓦太的声音听得清清楚楚:“劳烦师傅,去金山县瓦尔医馆。”马夫应了声“好嘞”,就伸手扶着车辕,帮瓦太撩开车帘。她弯腰坐进去后,马夫又回到驾座上,手里的缰绳轻轻一拉,机械马的马蹄就“嗒嗒”动了起来,马车缓缓掉头——我这才注意到,车轮是改良过的机械轮,还带着点蒸汽驱动的痕迹,起步后速度比传统马车快了不少。
“后面跟紧点,”蔡导对着对讲机喊,“无人机跟车顶,地面组跟侧面,拍马车出城的全景。”幕后团队立刻跟上,无人机在天上悬着,摄影组的车跟在马车侧后方,镜头一直没离开过车厢。我盯着监视器,里面能清晰看见马车里的画面:瓦太坐在靠窗的位置,手轻轻搭在膝上的布包上,偶尔抬眼往窗外看——那是车厢里藏的微型摄像头拍的,角度刚好。
马车顺着大街往城门走,沿途的建筑渐渐变了样,蔡导跟我补充:“金山县的场景没复刻,明天一早去现在的金山区封场拍,那里还留着当年的大体风貌,到时候特效组补点细节就行。”我点点头,看着监视器里的马车越来越近,城外的景色透过机械轮的转动慢慢展开——其实城外的场景也是等比例缩小的,实际距离不远,但镜头里拍出来,倒像真的要走很远的路。
直到马车穿过城门,蔡导才对着对讲机喊:“卡!这段过了!”观光车稳稳停在城门口,我看着远处的马车渐渐变小,监视器里还在回放刚才的画面——无人机拍的全景里,城门、马车、远处的树连在一起,透着股真实的烟火气,机械马的马蹄印留在石板路上,倒真像那么回事。
喊完转场指令,我从观光车的全息监视器里调出导演组专用剧本,快速扫了眼接下来的流程,随手拿起中控台上的大喇叭又喊:“各组注意!第一幕第二场收工,现在转场,都跟上!”
话音刚落,从后视镜里就看见后方驶来好几辆无人驾驶观光车——全剧组近百号人很快各自上车,导演组的16个人也都挤上了我这辆(这车满座能坐20人)。算上其他组的车,总共5辆车一起掉头,顺着金环大道原路往北开,没多久就到了之前瓦太他们进出的皇城门口。
先前守在这儿的侍卫群演已经退场,想来是转场后用不上,先去休息了。车队没停,顺着皇城主干道的干净石板路继续走,还特意排成了三角阵——我们导演组的车在最前面领路,左右两侧各跟两辆。往前开了一段,就看见太极殿的飞檐翘角,车队绕过太极殿,从后面一道刚好容观光车通过的小门进去,门口早有人等着拉开门。
穿过小门,车稳稳停在中极殿外。我抬头一看,临时影棚已经搭好了,周围的工作人员正忙着搬设备。“下车吧,先中场休息会儿。”我跟导演组的人说了句,率先下了车。
16个人一起走进临时影棚,里面摆着几张折叠椅,大家随意找位置坐下——有人靠在椅背上揉了揉肩膀,有人拧开矿泉水瓶喝水,还有人拿出手机翻了翻,没人提接下来的拍摄,就安安静静待着,享受这片刻的休息时间。
我刚喝了口矿泉水,靠在椅背上没歇两分钟,服装组的人就快步走进临时影棚,冲我说道:“光复帝和皇后娘娘的妆造、服装都弄好了,随时能准备拍摄。”
我点点头,站起身拿起中控台上的对讲机:“各组注意,现在转场中极殿内场,拍第三幕第一场。”说完率先往外走,导演组的人跟着起身——这场是跳过了去金山区的戏份,直接拍瓦太慧艳和拉天承相遇一个月后的剧情。刚到中极殿门口,就看见全息监视器上跳出一行字幕:“1698年秋仲 · 早朝过后”,按照剧本设定,这个时段对应现在的时间大约是早上9点半左右。虽然现在实际是下午拍摄,但现场光线调试得和晨间差不多,也就不必额外强调时间差。
不远处,瓦太慧艳提着之前那件正红色改良古装的裙摆小跑过来,殿门口的两个侍卫见我们到了,立刻上前推开殿门。我对着身后的摄影组比了个向前行进的手势,无人机先升空跟上,地面组扛着设备紧随其后,一行人顺着侍卫推开的门走进殿内。
进去后先拍了组全景——殿内屋顶梁木雕着简化云纹,两侧摆着几排素色宫灯,正中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