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数年,他用无数辽人的性命成就了自己的名声,战场上与辽军对战,他未尝一败!
王旗的竖立对前线对峙双方士气的此消彼长几乎是肉眼可见的,榆关内十二万大军原本还可能因为来自不同的地方、精锐程度的高低而显得有些混乱,但当靖王入营,几乎没有任何人敢再闹事,镇守榆关已久的陈平捧着王剑侍立一旁,被提拔成北境军事集团主将之一的李正然站得比标枪都直,战场上兴起时能生饮人血的莽夫武安才目不斜视大气都不敢喘...任你骄兵傲将,在这个人面前,都只有乖乖俯首听命的份,数年征伐,整个大魏有多少将士没做过靖王的兵?
反观原本随着抵达兵力越来越多,战意越来越盛的辽军,自从顾怀亲赴前线,连来关前挑衅的辽人都少了,因为挑衅一般就得指名道姓骂敌方主帅,而魏军主帅明显是顾怀,骂顾怀就等于骂当初死在顾怀手上的那些辽国大帅,更有可能是骂明明未见一面,却把顾怀引为敌手,夹杂欣赏与戒备却丝毫不妨碍追捧顾怀书贴的辽帝...
所以偶尔来到关下叫嚣的也就变成了人高马大的单纯武夫,要寻魏军将领阵前单挑,其实这种事情倒也怪符合中原汉人的价值观,毕竟汉末的时候没少玩儿这些...可随着后面时代变化,大家打仗都越来越不讲武德,阵前主将单挑这种传统更是变成随时有可能喊出来“大家并肩子上”之类的,也就渐渐没人再提,然而如今魏辽双方陈兵边境却都需要时间来稳固补给线,集合兵力,摩拳擦掌之下,有这种事倒也不奇怪。
这样一来可算是让王五乐坏了,身为王旗亲卫的正统领,这家伙平日里训练亲卫都讲究个拳拳到肉,如今有人送上门来挨揍,实在是意外之喜,刚开始外面有辽人来叫阵,当发现提着把大戟冲出来的壮汉时,还冷冷一笑以为能开个荤,结果接连几拨都被王五活劈在了关下,到后来辽人来了之后就喊:
“除了那黑厮,还有没有其他人敢上?爷爷我...”
然后就到魏老三出场了。
这就是定远二年二月的榆关,魏辽在维持军事对峙的同时也在不断试图消磨敌方的士气,于此同时后方无数民夫在竭力维持着通向前线的补给线,从各个地方征召的军队不断汇入军营,战争即将爆发的气氛一天比一天浓--除此之外就是榆关内外的树差不多都被砍光了,连走几个山头都不一定能发现点绿色,明明是春天到来万物勃发的季节,放眼望去却光秃秃的一片,荒凉得可怕。
而就在这时候,魏国的军营方向,却突然传来一阵骚动。
每一个士卒都走出营账,呆呆地看向一个方向,巡查的军士停下脚步,关隘上的甲士微微张嘴,每个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看到了什么。
龙纛!
那面代表大魏天子御驾亲征的龙纛!
说实在的,靖王会亲自坐镇前线指挥大军,率领魏军北伐这一点很多人都早就心中有数,毕竟除了靖王爷还有谁有资格扛起这个责任?前线三个主帅,李易身扛大任坐镇中京,截断草原与上京;杨盛赵裕一个在雁门关,一个在大同,锁死西京河套与草原--他们都是一等一的主帅人选,但为什么直面上京的最紧要的位置,王爷偏偏会选择让陈平来镇守?
比起李易杨盛,陈平威望、军功都略有不足,个人能力上也是偏向守土有余而进攻略逊,东线事关北伐大业,如果真要说起来,李易显然比陈平更适合--但顾怀最终还是选择了让陈平来东线。
这当然是因为时机一到,他要亲自接过主帅之位,率军北伐。
其实光从三线的将领配置上就能看出顾怀的安排了,李易性格沉稳,步步为营,有他在,魏军越过燕山后中京道战事绝无意外,上京道一定不会及时得到草原的支援,而且李易用兵向来都是步骑混合,毫无偏向,幽燕铁骑又是他亲手带出来的,他坐镇中京最为合适。
西线杨盛、赵裕皆擅长指挥骑兵,杨盛更是一手打造了西凉铁骑,西京地形狭长,极适合骑兵奔袭,相比之下陈平却只擅长指挥步卒,无论从哪一方面看,都不适合作为北伐主帅只能成为方面主将。
所以从结果倒推,便能发现顾怀早就在等这一天了,而事情的发展也没有超出他的预想--反倒是天子亲临前线这件事,无论怎么看都有些奇怪。
老赵家的皇帝,说实话都挺窝囊的,开国太祖还好,起码真正上战场看过死人,其他皇帝有一个算一个,都没出过汴京,部分昏庸的可能连民间米价都不清楚(当然赵轩他爹那种修仙的极品也实在找不出第二个),如今天子尚还年幼,要打仗了不在后方躲着,跑前线来干嘛?
更别说那面立起来的龙纛了,这意味着皇帝来前线不是慰问或者散心的,而是结结实实的御驾亲征,虽说这场国战确实会决定魏辽两国的命运,但战场上刀剑无眼,你个皇帝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