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西游妖帝:从小蛤蟆开始 > 第531章 新的披挂

第531章 新的披挂(3/4)

若想在天界摸到高级法宝,最好便是从这天庭三巨头下手。

    在这天庭三巨头中。

    太上道祖常居于离恨天的兜率宫中,超脱于三十三天之外,神秘莫测。

    那太上道祖的芭蕉扇、羊脂玉净瓶、紫金红葫芦、幌金绳、七星剑等法宝。

    他压根接触不到。

    而且这位太上道祖的实力太过于强大,作为太清圣人在天庭的化身,太上道祖能掐会算,神机妙算,乃是当今三界最强的那一拨人之一。

    而玉帝呢,疑心重重,喜怒无常,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便可能招来杀身之祸,实在不好接触。

    唯有王母娘娘,相较于玉帝和太上道祖来说,在修为、实力上稍逊一筹。

    而且,瑶池王母作为西王母善尸的化身,自然也继承了善尸的特点。

    正所谓:“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善尸性本纯善,和蔼温良,平易近人,言语之间,更易通融。

    “看来,这瑶池之地,我金角大王得多来走动走动。”

    “这王母娘娘身上的宝贝,我金角大王也要多摸摸。”

    “说不定还能摸到更多的好法宝。”

    “而眼下,就是再次讨瑶池王母欢心的时候。”

    “说不定,瑶池王母一展笑颜,心情大悦,再给我一些其他法宝。”

    “那我的一副披挂,就能全部凑齐了。”

    念及此处。

    萧辰的脑海中如电光火石般闪过“唐诗三百首”。

    这唐诗三百首,于后世流传千载,皆是诗中佳作,每一首都蕴含着无尽的才情与韵味。

    然在这浩如烟海的唐诗之中,能超过李白《清平调·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这般绝妙诗作的,实乃寥寥无几。

    几乎没有。

    更何况,此次作诗尚需与眼前瑶池之景致完美契合,再“以花为题”,这……就有些难度了。

    萧辰深知此中挑战,却也毫不退缩,反而兴致勃勃。

    “御花园、花、王母娘娘……”

    萧辰嘴里轻声念叨着,脑海中不断思索着如何将这些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首诗中。

    他缓缓踱步至书案前,身姿挺拔,眼神专注,伸手执起笔,轻轻蘸了蘸墨,微微沉吟片刻。

    忽而,灵感如泉涌般袭来。

    萧辰心中豁然开朗,手中之笔似有神助,在侍奉仙娥小心翼翼展开的长卷之上,龙飞凤舞般挥毫写下:

    “殿后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此乃唐代诗人刘禹锡《赏牡丹》之起句,实为赞牡丹之千古名句,一经写出,便透着一股不凡之气。

    当然了,这首诗最有名的是后面两句: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可以说,此诗一出,便奠定了牡丹花为“国花”,是为“花中之王”的尊崇地位。

    此后,牡丹花便成为“国色天香”之象征,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

    而瑶池王母,身为天庭之尊,三界女仙之首,其风姿绰约、天姿掩蔼,容颜绝世,称一句“国色天香”,亦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此诗的“国色天香”之意,与王母娘娘这位天庭王母,颇为相配。

    只不过,此诗原句是“庭前芍药”,但放在这里,自然是“殿后芍药”了。

    但这“庭前”和“殿后”,只是个位置之分,区别不大。

    萧辰心中暗自盘算:

    “若以此诗博得王母娘娘欢心,我金角大王的一副‘新的披挂’,说不定就到手了。”

    瑶池王母素喜诗文,才情出众,对诗词之道颇有研究。

    她扭着那丰腴圆润、宛如蜜桃般的翘臀,莲步轻移,行至诗卷近前。

    她的目光甫一触及萧辰所书之句,便是美眸流转,光彩连连,眼中闪过一抹惊喜与赞赏之色。

    瑶池王母知此乃绝世佳作,不禁轻启朱唇,赞道:

    “妙哉!此句甚合吾意。”

    “笔走龙蛇间,尽显风雅之韵,实乃诗中翘楚,当为三界传颂!”

    言罢,瑶池王母垂眸看向砚台,见其中墨色渐淡,似天边云霞将散,微微皱眉,竟道:

    “将砚台递来。”

    说罢,她竟然伸出纤纤玉手,亲自执起墨锭。

    瑶池王母动作优雅,缓缓研墨起来,只为助萧辰诗兴大发,能再写出锦绣好诗,以饱其耳福,享其眼福。

    然而,写下此句的萧辰,心中却泛起一丝不安。

    诗,需与人相配,方能相得益彰。

    萧辰眉头微皱,心中暗自思量:

    “牡丹虽好……但用在此处,似乎有些不妥啊……”

    李白之《清平调·其一》,以云喻衣,以花喻容,春风拂槛,露华正浓,若非群玉山头所见,便是瑶台月下相逢。

    “群玉山”乃王母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