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逊听罢,也凑趣道:“刘景升竟有如此之能?”
庞统点了点头,解释道:“其中半数功劳还在主公身上。”
刘封惊讶道:“这里面竟有我的功劳?”
“曲辕犁和铁制农具,此二物可是派上了大用场。”
庞统笑眯眯地说道:“南阳情况我不知晓,只是仅我南郡郡中,去岁岁入的粮食就远超往年两成半,今年若不是有了战事,本来估计能增产四成以上。”
刘封不禁咋舌,曲辕犁和铁制农具都是他凭借后世的知识开发出来的,其效果有多强他自然再清楚不过。只是他惊讶的是,刘表居然这般有魄力,竟下了血本在荆州推广。就以庞统所言来估量,刘表如果不是全力以赴,并将其推广至全荆州,南郡的年产量不会提升如此巨大。
陆逊也开口称赞道:“主公所制之曲辕犁,如今在江东也是家喻户晓,推广极其顺利。此物在江东的受欢迎程度,恐怕还要在北地之上。”
陆逊这话可算是说到点子上了,原时空中曲辕犁最早出现就是在唐朝的江南,而且越往北,这玩意的助力就会越受到削弱和限制。
如果在江南地区,曲辕犁可以让人们全年使用,使得成年男子彻底化身勤劳的人形牛马,那到了黄河一线,就只能剩下八到十个月的时间了,因为北方的严寒使得地面冻结,曲辕犁也是无可奈何。
再往北走,到了幽州以及幽州以北,曲辕犁的使用期就只剩下半年了。而且北方的土质黏重,容易附着在犁壁上,远不如南方轻便,同时保养起来也会更为麻烦,成本更高。
但这并不影响刘封全力推广曲辕犁和铁制农具,因为这其中除了能够增产粮食外,还藏着一个重要的政治手段,那就是遏制,甚至是打散门阀。
众所周知,门阀这个历史上的特殊存在起源于东汉,鼎盛于魏晋,直到唐末才逐渐走向衰落。许多对历史研究不深的人喜欢把门阀的覆灭归功于黄巢,其实这简直是荒唐到可笑的地步。
黄巢区区一个流寇,他连门阀大本营之一的河北都没怎么去过,就凭他也配根除门阀?
所谓“天街踏尽公卿骨”,可他又能杀多少呢?
西晋灭亡的时候,北方的门阀可是被少数民族轮流屠杀,可到了北魏时期,不照样混得风生水起,朝中显宦除了鲜卑人外,就是汉族门阀,几任宰相都是汉人门阀轮流坐庄。
北魏末年,“北魏小曹操”尔朱荣在河阴举办了那一场震惊天下的“潜泳大赛”,一口气淹死了三千多个门阀“运动员”,黄巢又怎么能跟尔朱荣比呢?
可即便如此,门阀消亡了吗?
并没有,人家照样在隋唐权倾朝野。
隋唐的科举制,表面上是选拔人才,实际上推荐大于成绩,这是为何?
还不是为了给门阀留后门。
真正彻底摧毁门阀士族土壤的,是科技生产力的发展,是曲辕犁和铁制农具的诞生与普及。
正是因为这两样东西,使得农民再也不用依赖于门阀世家的耕牛、农具等资源。而世家大族再也没办法用这些生产资料控制住人口。
成年男子仅靠着自己的力量,就能使用曲辕犁进行耕地,对耕牛这种昂贵的生产资料的依赖性大大降低。再搭配上铁制农具,一个成年男子只要有足够的田地,就能依靠自身的力量养活自己的妻儿。
在这种客观条件下,门阀核心——庄园制经济开始崩塌,而与之对应的是,小农经济开始强势崛起,门阀大族们则失去了禁锢人口的手段,从而在国家层面的打击下,缓缓地被肢解成了一个个自耕农小家庭。
这种刨根绝户的变革,才是门阀的真正送葬者。
黄巢,不过是一些极端英雄史观的网史学家们力捧的新一代“冉闵”而已。
虚假的门阀=占据朝堂的高官、显宦、名士所领导的家族式集团。
真正的门阀=是以生产资料为核心,禁锢成千上万人口在以自家坞堡为核心的土地上,从而换取政府妥协,获得政治认可和分配政治资源的家族式集团。
失去了土地、人口,门阀还能叫门阀吗?
自然只剩下了彻底消亡这一个结果。
东汉末年,各大士族豪强们都还很懵懂,和军阀们一样,他们也不适应这个乱世,不明白应该怎么在这个混乱的时代中生存与发展。最重要的是,他们还没有尝到过庄园制经济带来的甜头,没有体会过禁锢大量人口所带来的巨大利益。
刘封想要推广曲辕犁,遏制士族豪强们禁锢人口还是比较简单的,即便动武,对方也完全不是对手。
曲辕犁如今已经在半个东汉大地得到推广,但铁制农具的普及却还远远不够,主要还是受困于原料。
刘封有解决的办法,但他暂时还不打算拿出来。
因为那个办法就是火药。
火药开矿对矿产的发展是划时代的,但目前作为奇兵,刘封暂时还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