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不就体现了印刷术的优越性了吗?手工誊抄肯定跟不上速度。尤其集中在这一两天。
段晓棠缓缓说道:“会写字的军士还有吗?”
孙安丰一脸愁容,“将军,再往下,那字就不能看了。”
右武卫是来帮忙的,不是来丢人的。
段晓棠缓缓呼气,沉声道:“这件事,提前和河东那边打个招呼。”
孙安丰连连点头,“已经记下了。”以河东的人才储备,处理这类事情应当不在话下。
另一头,杜乔找到县中大户侯俊雄,问道:“情况如何?”
侯俊雄一脸苦瓜模样,“县尉,这人太多了。”
压低了声音,显得有些焦虑,“不知道傍晚前能不能办妥?”
因为他个人原因,耽搁众人行程,心里过不去。
可若是让他独自返程,亦或者放弃这块肥肉,那心里更不得劲儿。
不远处纪锐立高声喊道:“十人以下的,去最左边的三行排队!”
锐利的目光捕捉到队列中一人眼神中的微词,随即又迅速收敛,问道:“你买了几个人?”
那人直愣愣地答道:“六个。”
他身前只有两拨人,并不愿意挪动,指着前方说道:“这队人少,小户不配排了吗?”
纪锐立半点不带客气地说道:“你前面两个都是人牙子,起手一二百人。”
冷哼一声,“排他们后面,你从天黑等到天亮都没戏。”
路边的李子为什么没人摘,人少的队伍为什么没人排,都是有缘故的。
前面两伙人一副看好戏的模样转过身来,其中一个心善些,劝道:“兄弟,换个地方吧!”
事实胜于雄辩,那人虽心有不甘,却也不得不换个队伍排队。
杜乔见此情景,连忙问道:“侯郎君买了多少人?”
侯俊雄为难道:“二十六人,身体虽瘦弱一些,但养一养,日后定能在田间地头出力。”
杜乔轻轻吐出一口气,这会不是讨论这些人到底是下地还是声色娱情的时候。
回想起早上唐高卓的提议,杜乔眼前一亮,立刻环顾四周。可惜这种场合,谁又会穿官服进来呢!
他对文城县令寇嘉平只闻其名不识其人,对他唯一的印象就是,这位前辈身上有不少值得学习的经验,比如随身携带逃命的包裹。
杜乔交代道:“你们先排队,我去找个人。”
他若是在跨地在文城地界上办理公务,总得和地头蛇打声招呼。
唐高卓话说到那儿,想来让寇嘉平点头,并非难事。
杜乔本想让找南衙的人做中介绍,不曾想遇见另一个熟人。准确地说,他们称不上熟悉,但总有一二分情谊。
杜乔快步上前,拱手行礼道:“未曾想能在此处遇见万县令。”
万宜民在此地见到杜乔,颇感意外,“你不是去绛州任职了吗?”
昌宁一别,各分东西。隔州如隔山,万宜民对杜乔等人的具体去向并不明了,只模糊知道个大概。
杜乔笑道:“我去年到绛州太平县任县尉,今日与县中百姓同行至此,前来见证这场盛事。”
万宜民原本以为刺史将治下官员全部召集于此,已经算是兴师动众,不曾想还有外州官员混迹其中。
万宜民附和一笑,“南衙北征大胜,的确是一场盛事。”
杜乔略显为难地说道:“我初来乍到,不知万县令能否引见寇县令,想请他行个方便。”
两人同州为官,哪怕不甚亲密,总有几分香火情。比只打过几回交道的南衙熟悉得多。
万宜民念及先前杜乔一路上的关照,也知道他是个有分寸的人。
但方便可大可小,试探问道:“你这是遇上什么难事了?”
杜乔毫不避讳地将当前的困境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万宜民。
万宜民叹息一声,“该加的人都加了,那几位大户若是胆子大,莫不如晚上留在此处排队。文书们多做一两个时辰,说不定就轮到他们了。”
“你们明日一早再启程。”
杜乔面露难色,“如今外头的情况,你也清楚,早一日归家,早一日心安。”
杜乔跟随万宜民,路过庞大的文书队伍,果不其然,每个人都在专心致志地书写。
来到最中间的帐篷前,只见一位经验丰富的书吏手持县衙公印,快速而机械地将印章按在面前的一页页纸上。
文书可以无限制的增加,但印章却是有数的。
万宜民将杜乔引到寇嘉平面前,两人官阶皆高于杜乔,自然要做足了下属的本分。
一番寒暄之后,杜乔才道明来意,并说道:“下官看贵县书吏颇为疲惫,不知可否为寇县令分忧一二。”
人口买卖,官府过契,虽然能得到一些钱帛。但似这几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