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曹丕、曹叡两代皇帝,都竭力打压曹魏宗室。这样一来,群臣不敢开口,宗室无人可用,曹芳就算想办事,也是无能为力。到了这一刻,曹魏政权已经是名存实亡了。
有人衰落,自然会有人强盛,而取代曹氏权威的,正是司马家。本来,大权在曹爽手里,虽然也是权臣,但好歹是曹家人。
但是,司马懿一次高平陵之变,直接铲除了曹爽,以及跟随曹爽的曹魏忠臣。不但将大权收入囊中,更是清理了一批障碍,为后续的篡权提供了基础。
而在司马懿时候,司马师接替父亲遗志,继续巩固司马家权力,削弱曹氏。跟司马懿不一样,司马师更狠、更毒,加上曾经的那批忠臣,都是于高平陵之变。所以司马师专权的时候,群臣无一人敢言。
而曹芳贵为天子,自然不甘心受人操控,因此也尝试夺回权力,但多次尝试均以失败告终。没办法,曹芳虽然是天子,但是大权在司马师手里,曹芳的一举一动,都在司马师的监控下。实力不如人,又被对方监视,这样的对抗,显然是必输的。
“泰始十年,曹芳去世,享年四十三岁,谥号厉公。”
“曹芳为政以宽厚为主,即位之初,便遵从魏明帝遗诏允许宫中年老仆人回乡,并暂缓国内宫室的兴建。”
“正始元年七月,因百姓衣食不足而皇宫却十分奢侈,曹芳下诏提倡节俭,拿出许多金银器供给军费。”
“正始二年,因长时间没有下雨,曹芳认为是天象的警示,下诏命令各地相关官员平反冤假错案,并鼓励各地官员积极建言献策。”
“正始七年八月,面对部分地方官府将府中年老奴仆在市集中卖出的现象,曹芳下令将年老仆人释放为平民,并命令相关官员救济其中无法自力更生的人。”
“同月,曹芳祭祀途中见到刚修好的道路受到淋雨后相关官员便派遣民夫修缮,且监工对民夫十分严厉,曹芳便下诏制止。”
“此外,曹芳还重视功臣集团的地位,正始四年七月,其下诏在太祖庙中祭祀二十名已故前朝功臣,以此表明对功臣们所付出贡献的肯定。”
“曹芳自小便学习儒家经典,常常在诏书中引用儒家经典的内容,且重视祭祀活动并能在适当的时机宣扬儒家传统价值观。”
“曹芳曾多次派人祭祀孔子、颜渊,也曾两次祭祀曹魏先祖及一些功臣。”
“时曹芳还注重在百姓中宣扬忠君思想。嘉平六年,曹芳听闻有两名传令兵刘整、郑像被吴军捉住后仍一心向魏不肯归降吴国后,便免除二人军籍并破格封二人为侯爵以表彰二人始终忠于曹魏的行为,借此强化民众对国家的忠诚。”
“曹芳作为皇帝期间对外大规模征伐较少,在吴、蜀两个敌国之中,其对吴国的征讨较为频繁,规模也较大。”
“正始五年二月,大将军曹爽申请率军攻打蜀国,曹芳同意了,但此征没有取得大的战果。”
“对吴国的作战则集中于嘉平二年至嘉平五年,期间魏军与吴军每年都有较大规模的作战,魏军起初多次胜利,但嘉平四年曹芳派兵分三路进攻吴国时被吴国大将军诸葛恪击败,之后双方又渐渐陷入僵持。”
“对北方小国、部落的战事方面,正始七年二月,曹芳下令幽州刺史毌丘俭讨伐辽东的高句丽国,五月又派兵讨伐北方少数民族濊貊,均取得大胜,使得曹魏北方基本稳定。”
“曹芳统治时期虽与吴国、蜀国交战,但其他周围势力常常前来归降、朝贡。”
“正始四年十二月,倭国女王俾弥呼派使者前来进贡财物。”
“正始五年九月,北方鲜卑部落南下归附魏国,曹芳设立昌黎县让他们生活居住,同时击败高句丽和濊貊后又有韩那奚等数十个部落归降了曹魏。”
“认为魏明帝指定继承人时便没有以贤能为标准,于是曹芳没有大的才能却能成为皇帝,因此皇位被废也是情理之中的。”
“但清人卢弼认为曹芳登基多年,司马师废除其地位时却让太后以私生活”的事作为理由,因此对曹芳的指责应当是诬陷。”
“而清人梁章钜则从其能够体察民间疾苦,能够延缓徭役、将奴仆恢复民籍、重视儒家礼教的为政上,认为曹芳是一位能施行良好的法律与政策的君主。”
“同时曹芳在个人品行方面具有争议,西晋时成书的《三国志》中记载其成年后亲近小人、贪图玩乐,太后下诏废除其帝位时还提及其不亲自处理朝政,反而沉溺女色、终日放纵嬉戏,以至做出败坏人伦的事,因而废除其皇帝位。”
“而不久后曹魏正元二年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前将军文钦因反对司马师专权而起兵讨伐司马师,在发布的檄文中他们却认为曹芳机敏明智,”
“且德行上并没有不对的地方,并且提到司马懿也认为曹芳能够胜任皇帝的重任。”
在曹芳看来,自己是明皇帝子嗣,不应当受人操控。所以,随着年纪的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