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
大魏读书人 > 第一百九十七章:辞旧迎新,醉酒作诗,偷的半日浮生
第一百九十七章:辞旧迎新,醉酒作诗,偷的半日浮生(2/7)
难,纯粹是浪费时间。 索性,许清宵将这件事情,放在一旁,至少还有三个月的时间,一切还有机会。 文宫脱离之事放在一旁。 许清宵继续落笔。 【国运】 是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国运之事。 通过女帝所说,许清宵大致也明白了国运的重要性了。 中洲有仙物之根,中州龙鼎,化为山河国运。 所以在中州内,一旦有人建国,就会形成国运,无非是起初的国运十分虚无缥缈罢了。 而国运的好处,最基础的便是保证你国家年年丰收,风调雨顺,不会动不动有什么大灾大难。 如若发展成为王朝,就会形成国运之鼎,就可以稳定江山气运,基本上就不会出现大的灾祸了。 纵观古今往来,大部分的国家,除外敌和脑子有问题以外,大部分的国家,都不会因为资源问题而被灭国。 无非就是百姓吃的少一点,穿的差一点罢了,但只要有一口吃的,百姓就不会造反,也没人会去造反,毕竟你当皇帝了,国家就能发展起来? 每一个国家或者是王朝灭亡,都离不开‘天灾人祸’,譬如说蜀郡一代,是大魏的粮仓之地,如若来一场二十年的大旱。 看看大魏会不会乱。 粮食短缺,马上引起市场恐慌,回头粮比金贵,有钱人屯粮,穷人饿死,民生怨道,最后怪谁?还不是怪皇帝和朝廷。 来个有心人挑拨挑拨,没事都能给你整出点事来。 这也是顾言为什么一直掐着钱不放了,因为一旦有真正大型的天灾人祸,所需要花费的银子,不计其数,百万万两白银,都能给你吃干净。 当然这种级别的灾祸,千年难逢而已,但大魏国运若真的溃散,也会引起极其不好的影响,顾言也时时刻刻再防备。 而大魏王朝自北伐之后,还能坚挺下来,最起码还能苟延残喘,就是因为国运还未散。 国运这一块。 许清宵的想法倒也简单,文宫脱离,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天灾人祸,这也是无法阻挡的事情,而眼下要做的事情就是两点。 屯粮,除恶。 只要有粮食,即便是发生了大灾祸,最起码还有粮食吧?最起码能吃上一口饱饭吧? 百姓们也不会直接暴怒,多多少少会给朝廷时间。 所以粮食这一块,必须要抓紧了,而且要死死抓住,并且广屯粮。 “让异族国将所有存粮一半送到大魏。” “国库开支一笔银两,收购各地富商手中的粮食。” “挖地下粮仓,严格进行存粮保护,各地都放置好,做好随时应对灾祸准备。” 许清宵将这些全部写了下来。 “水车工程第一批粮产已经收割了,这几日应当会送到朝廷来,这也是一笔海量的粮食。” “至于除恶,让刑部加强各地郡府县,务必要彻底除恶干净,至于妖魔,敢来就杀。” “这些妖魔也不敢直接乱来,起初应当是试探,所以可以借助这个机会,不惜一切代价,斩杀妖魔,让他们忌惮。” “这样也可以稳定局势。” 许清宵笃定这两个主意。 一个就是屯粮,一个就是除恶了。 这两件事情,完完全全是为了更加稳固国运,同时也是为了降低大魏文宫脱离所带来的影响。 可思来想去,许清宵都明白一个道理。 还是不够。 这个是人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 大魏文宫脱离所影响的国运,是人力不可及之范围。 你在如何逆天,也很难更天斗啊。 想想王莽和刘秀,几十万精锐大军打不过几万普通将士? 你大军再猛,陨石砸过来,你怎么玩? 说来说去,还是要成圣啊。 许清宵将笔缓缓放下。 因为越想越有一种无力感袭来。 让自己束手无策。 但许清宵也明白,不管如何,自己还是要尝试的搏一搏,最起码事情到了一个不可逆转的余地之时,自己就更不能犯错了。 “朱圣一脉。” “若吾成圣,尔等所作所为,吾定当以十倍偿还。” 许清宵心中咬牙。 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无助和无力。 因为这一次许清宵不是跟人斗,而是跟天斗。 很快。 许清宵又捡起笔来,写下一些东西,随后让人将内容秘密送到陈正儒手中。 不管怎么样,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做。 而就如此,转眼之间,一天的时间过去了。 整座守仁学堂已经被搬空了,全部搬到了侯府之中。 望着空空如也的守仁学堂,许清宵不由长长叹了口气。 许清宵没有前往侯府。 而是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学堂当中。 倒也不是琢磨着什么,而是独自一人静一静。 细细想来,自己穿越至今,也已经有九个月了吧? 三月四日,穿越而来的。 不知不觉就过了九个月。 认真想一想,这九个月的时间,自己一路可谓是无比艰苦啊。 异术之灾,自己开局只有十二个时辰活,为求活命,修行异术,牵扯上了白衣门,招惹到了程立东。 而后入了南豫府,聚会上念下千古名词,算是第一次扬名,随后府试之上,更是写下安国策,因不知朝廷情势,被女帝说成是论圣之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