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
大魏读书人 > 第一百五十三章:天地之书,绝世大儒,文宫之下,废尔儒位【第四更求打赏】
第一百五十三章:天地之书,绝世大儒,文宫之下,废尔儒位【第四更求打赏】(3/7)
忍不住站起身来。 如今许清宵更是著书成儒,她更为兴奋与激动,只是做不到与其他女子这般。 可她的目光之中,却充满着难以言说的激动。 桃花庵内,一楼当中。 王儒指着窗外的大魏文宫,用极其激动的口吻道。 “许守仁,乃是我好友,是我王某好友,他今日必证得大儒之位,他是大魏的新圣。” “咱们大魏的新圣啊。” 王儒激动的浑身颤抖,虽然他与许清宵的关系,并不是说极好,但也算是挺不错,有一定交情。 跟一位大儒有所交情,一位二十岁的大儒,一位未来的大魏新圣,这面子简直是天大的。 周围所有文人的的确确露出了羡慕之色,更是有人主动结交王儒,希望王儒有机会能介绍认识认识许清宵。 不止如此。 大魏上上下下的百姓们都激动。 他们都兴奋。 一位二十岁的大儒,一位被圣人认可的存在,未来的大魏新圣,在他们的目光之下,走出这关键的一步,他们见证了这段历史。 千百年后,或许他们也会被人提及,或许只是寥寥几字,但他们却实实在在被记住了。 这是盛况。 自北伐失利之后,大魏没有过的盛况。 可文宫当中。 蓬儒的声音响起了。 “著书成儒!” “著作之书,需万民认可,他今日成不了大儒。” 蓬儒的声音,并不是说出来的,而是通过儒道神通,告知一些人。 其中就包括孙静安与严磊。 两人再听到这话后,顿时不由反应过来了。 是啊,许清宵著书。 说是说著书,可著什么书?即便是著书了,那又如何?想要真正成为大儒,需要得到万民认可,什么书能够直接得到万民认可? 即便是心学之书,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推广,以及口口相传,要有人去阐述其中道理,让人明白,否则的话,想要直接著书成儒。 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蓬儒的话,让两人松了口气。 只要许清宵没有成为大儒,他们就能逃过一劫。 毕竟真逼迫他们废儒位,大魏文宫不会答应,无非是待会丢人现眼罢了。 可再怎么丢人现眼,也总比没有了儒位要好吧? 也就在此时。 许清宵的声音再次响起。 “今日,许某得圣意,有所感悟,著书千字文。” “为天下百姓,著识字启蒙之作,愿我大魏百姓,人人如龙。” 许清宵开口,这是他五品著书。 千字文! 之所以选择千字文,许清宵并非是一时兴起,而是早就考虑了。 他需要教化万民,得到民意,自己明意是为学,立言是为民,而著书依旧为民。 千字文,学童启蒙之书,让更多的人去识字,去读书,拥有知识。 当然,许清宵进行了完整的更改,他之前一直在研究。 千字文之中记载了许多典故,许清宵则将大魏典故和儒道典故加在其中。 不然的话,有一部分写上,就完全不通顺了。 而这! 这就是许清宵著作之书。 此声响起。 传至大魏京都每一个角落。 下一刻,许清宵再次开口,诵念千字文。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许清宵的声音不大,但却能传遍整个京都。 每一个字被许清宵念出,都化作一束金色光芒,冲向天穹,刺破无尽黑暗。 原本,仿佛永夜将至的大魏京都,在这一刻却绽放光芒。 金色古字,每一个都如同小太阳一般,悬挂在天穹之上,映照辉煌。 而许清宵的声音,也不断扩散。 这一次,已经不仅仅只是大魏京都了。 而是传至周围各郡各府。 千字文,意义太大,这不是单纯的一本书籍,而是读书人启蒙之书,孩童上学,必须要从识字开始,可识字识什么字,这是一个问题。 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启蒙识字录,而且教书先生一般也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进行划分。 可这些识字录,大多数都是单独的字。 许清宵念的千字文不一样,全文四字,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不但可以让孩童识字,还能懂得一些道理。 比如说秋收冬藏,其意便是秋天收割粮食,冬天便要储存粮食,用简单的东西,来讲述一些不同的事情。 包括一些大魏典故,儒道典故,既能识字,又能明文,而且许清宵也有私心,将自己的个别典故写在其中,倒不是需要才气,而是需要民意。 当然主要也是合适,押韵对仗没问题,否则的话许清宵也不会刻意强行。 人文、历史、典故、农耕、祭祀、园艺、地理,等等东西都在其中,而且都经过完美修改。 这才是千字文经典所在。 不然仅仅只是识字,大魏不知道有多少本了。 而许清宵今日著的千字文,就是要为天下人整理出这一份统一的识字录,这一千字运用到了大部分生活常识能用上的字。 不仅仅孩童可以学习,一些成年人也可以学习,无非是要慢一些罢了。 一个又一个金色字体飞向天穹。 与此同时,滚滚如长江般的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