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的担忧不无道理,所以,臣希望陛下,能手书一封国书,由使者送往大明,向大明皇帝索要武穆遗书。”七王爷终于说出了自己真正的目的。
此话一出,朝堂上再起风波。
哗然声接连不断,还是一旁的太监韦怜香,动用内力,喊了一声‘肃静’,场面才平静下来。
有大臣上前,看向七王爷,询问道:“七王爷莫要玩笑,武穆遗书若真有那般神效,大明皇帝又如何肯将兵书交予我等?”
“何况,两国战火不断,摩擦由来已久,大明皇帝只要不蠢,就断然做不出资敌的行径来。”
“你让陛下写一份国书索要武穆遗书,岂不是将一个羞辱陛下的机会,交给大明皇帝?”
“言重了,言重了。”七王爷淡定地摆了摆手:“这位大人可知皇爷失踪的真相?”
“皇爷失踪的真相?”
朝堂上顿时安静了下来,比之刚才,可以称得上是落针可闻。
倒不是他们不知情,能够站在殿内的臣子,地位最低的一个,品级都是三品。
有关思汉飞失踪的内幕,民间尚未有真相传出,但他们都是有资格知道内情的。
之所以不敢作声,实在是这个话题在如今这个时间,太过敏感了。
谁都知道,蒙皇正在为皇爷思汉飞的死而感到难过。
自然没有谁愿意在这个节骨眼上,去戳蒙皇的伤疤。
七王爷故作疑惑地看了一眼周围的大臣,朗声道:“既然诸位不清楚,那本王便与诸位说说。”
“皇爷并非失踪,而是遭遇未知大宗师夺舍。”
尽管早已知道内幕,但大臣们还是故作惊愕。
高高在上的龙椅上,蒙皇的脸色似也阴沉了下来:“七王爷,有什么话,不妨直言。”
“遵旨!”
七王爷道:“据臣所知,这不知名的大宗师,并非孤身一人,前不久同样是一位此前不知名的大宗师,在高丽战场上,将弈剑大师傅采林夺舍。”
这是绝大多数臣子们都不知道的隐秘。
他们毫无例外地,再次发出惊呼。
这次确实多了几分真情实感。
七王爷则在众人音量降低之后,继续说道:“臣以为,此二者同时现世绝非偶然,定是酝酿了什么惊天的大阴谋。”
“两位大宗师,或许还不止两位,这样一股力量,不光对我蒙元来说是一场浩劫,对大明来说,亦是一场灾难。”
“所以,依臣之间,值此危难关头,我蒙元当与大明摒弃前嫌,携手度过难关,臣希望,陛下能以此为由,向大明提出共享武穆遗书的请求,以壮大两国实力,保护两国百姓,免受灾厄之苦。”
闻言,昨日同样受到征召的大臣们,纷纷出言附和。
这些人无不是举足轻重之辈,由他们牵头,其他大臣也纷纷开口或赞同,或肯定。
便是有少数犹豫的人,也没有出言反驳。
倒是此前与七王爷唱反调的那位大臣,此刻再次开口质疑:“若是大明皇帝不愿,又当如何?”
七王爷阴恻恻一笑:“大难当头,若大明不愿携手度过难关,那我蒙元自当竭尽一切手段,保护百姓的生命安全不受侵害。”
他这话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
若是大明不愿共享武穆遗书,那么他们完全可以打着为国为民的旗号,挥兵南下,逼大明交出武穆遗书。
从古至今,两国交战,最重要的就是师出有名。
有名,又分两种,一种是占理,一种是强词夺理。
一般来说,在强词夺理的情况下,即便是最无赖的百姓,也不好意思说我们这是正义之师。
热情自然不会高涨。
但却存在另一种情况,那就是百姓的利益受到了牵连。
当他们自身的利益受到牵连的时候,即便发兵的理由有些强词夺理,他们也会用‘无可奈何’来说服自己。
甚至,还可以毫无顾忌地,将过错推到大明一方。
“既如此,臣附议!”
这位唱反调的大臣一改口风,果断附和起了七王爷。
随着他的松口,越来越多迟疑犹豫的人,也加入到了附和大军之中。
最终,蒙皇也是半推半就,答应了下来。
随后委任一位信重的大臣充当使臣,并在下朝后,将早已书写好的国书,交予对方。
散了朝。
七王爷与刚才在朝堂上,言辞最为激烈的几位大臣相视一眼,而后会心一笑。
包括最初唱反调的那位大臣,他们全都是被蒙皇找来演戏给其他大臣看的演员。
从古至今,朝堂从不是皇帝的一言堂。
而若是皇帝想要一个好的口碑,而不被打上无耻老贼的字样,有些事情,就需要委派给大臣。
让大臣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