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役韩猛为前军主将,领马步卒两万,淳于琼、焦触为副将,逢纪任军师;
袁谭亲自统御中军,领马步卒两万,吕翔、吕旷担任副将,许攸任军师;
高览则是担任后军主将,领马步卒一万,曹豹为副将,郭图任军师;
袁熙、袁尚分别统领左军和右军,二人各领兵马一万,张南和蒋奇担任副将;
剩下的五千兵马归高干统领,冯礼作为副将辅佐,这支部队的主要作用便是策应支援。
……
待作战计划制定完毕后,袁谭召集各部将士,给他们重新做了一番动员,但效果并不算太好。
无奈之下,袁谭只得故技重施,再度许下大索五日的承诺,这才算是勉强激起了一部分士气。
泰山一战时,袁谭之所以能够激起士气,归根到底是因为徐州一方实力明显占优,虽然是打攻坚战,但最后胜利的仍会是他们这一方。
攻城过程中的确会死人,但各部士兵都抱有侥幸心理,暗自祈祷死的不是自己,将“死道友不死贫道”这七个字体现的淋漓尽致。
如此一来,等到破城之后,他们便能畅快的进行大索了。
可今时不同往日,眼下他们这一方处于明显的劣势,不管怎么看赢面都不大。
袁谭的确承诺了战后大索,可他们能不能挺到那时候都说不定,那大索还有个锤子用?
这事就像是钱虽然好,但总得有命花才行啊!
人都特么不在了,你搁这跟我说大索五日?
到了那时候,别说是五日了,就算是五十日也没什么意义啊!
基于此等前提下,袁谭的战前动员自然不会产生太大的效果。
但袁谭对此也没什么好办法,事已至此,他也想开了,动员这玩意,是那意思也就得了,不必强求。
这会儿袁谭的迷之自信已经散去了很大一部分,仗都打到这份上了,要是袁谭还保持着原本的自信,那他这根本就不叫自信,而是傻……
袁谭虽然跟什么“其智近乎妖”不沾边,但人家充其量也就是个“玩胯”公子哥,跟傻肯定是不沾边。
所以袁谭先前的乐观早已退去大半,袁谭也明白这仗他的赢面不算太大,但人总得搏一搏,否则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而且袁谭已经被逼到绝境上了,伸头缩头都是一刀,与其窝窝囊囊挨打不还手,莫不如轰轰烈烈的干上一场,万一这仗能打赢呢?
毕竟袁谭不知道曹老板密谋出海一事,他只以为曹老板不会就此罢手,就算他退兵遁走,曹操也定会同他不死不休。
假设袁谭选择连夜拔营撤回徐州,曹操未必便会率部追击,至少他不会一路追到徐州去跟袁谭打攻坚战,因为他知道自己根本没那么多时间!
……
与此同时,曹操的中军大帐中亦是正在进行着派兵布阵,准备打响最后一战。
曹操的家底要比袁谭厚得多,所以在调兵遣将的时候,他便不会像袁谭那般捉襟见肘。
前军方面,曹操命夏侯渊为主将,夏侯惇、车胄任副将;
中军方面,则是由曹老板亲自统领,张邈、鲍信任副将;
后军方面,曹操命曹仁为主将,牛金、王肱任副将;
左右两军,分别由于禁、臧霸统御,孙观、吴敦、尹礼、昌豨任副将;
上述各军,前军、中军俱为三万兵马,曹仁统御的后军有两万,左右两军各一万。
剩下的三千骑兵,尽数被曹操交给了三子曹彰统领。
除了以上兵马以外,曹操在自己和众心腹的亲兵当中,抽调了三千人和一千匹马,充作出海的骨干力量。
如此一来,就算各部兵马全都打光了,曹操也不会成为光杆司令,面临无人可用的窘境。
……
曹老板同众武将谋士,将作战计划完善的非常细致,他们将可能遇见的突发情况都计算在了其中,并制定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可众人千算万算,唯独没料到曹彰竟会成为最大的变数。
先前曹彰便向曹操请战,提出了统御骑兵夜袭袁军大营的想法,但曹操连想都没想便给否掉了。
曹彰还想据理力争,但曹操威胁他说再做口舌之争,便将骑兵交由旁人统领,曹彰听后立即闭掉麦,当起了鹌鹑。
但在当天晚上,曹彰便同心腹手下密谋了一番夜袭的相关事宜,而后便召集兵马出了营。
见有人深夜出营,当值的守卫立即围了上来,将来人截住询问。
“我有紧急军务在身,尔等速速让开道路。”打头的曹彰扬起马鞭,指着带队的屯长说道。
这名唤作吴中的屯长自然认得三公子曹彰,他连忙赔笑作揖道:“三公子,卑职奉刺史之命,若是没有他的令牌或是手谕,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