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陵约占卫国四分之一的土地,历来都是孙、宁两家的势力范围。卫献公并不是有着长远眼光的君主,此次庐陵遇到骊戎入侵,孙、宁两家实力被消耗,卫献公此时心里乐呵着呢;只要战火没烧到卫国西部王室势力范围内,卫献公心里下定决心,最多意思性的派遣一些援兵前往支援。
纸是包不住火的,骊戎来犯,国王却不愿意派遣援兵前来支援的消息,最终还是被庐陵各地的老百姓知道了。
信息泄露之后,整个庐陵都笼罩在凄风愁雨之中。从士族到百姓,随处可见有人在窃窃私语。而不断传来的坏消息,更增加了人们的恐慌情绪。
9月2日鲜虞国骊戎部落3万大军在距离庐陵不远的鲜虞边城骏邑集结完毕。由骊戎河谷部落头领骊苌为大将的5000先锋部队开拔。
9月5日骊戎部落首领骊殇中军从骏邑出发,到达北川。先锋到南川。
9月8日骊殇中军到达南川。先锋到达庐陵谷田城。
9月11日在骊殇中军到达谷田城。此时谷田城城守田疆率领着3000大军正与骊苌先锋部队交战。
骊苌的先头部队刚到时,田疆即出城迎战,连着打了几次胜仗。后来,大队金兵到齐,他这才撤回城中,指挥固守。骊戎军依仗人多势众,将谷田城团团围住,四面猛攻。田疆率领全城军民,坚守城池,还不时乘夜色出击,使骊戎兵得不到休息。金兵围攻谷田城5天,非但没有得到半点便宜,反而伤亡不少。
可惜庐陵宁素举棋不定,没有及时听从雷横出兵支援的意见。面对数万敌军的围攻,田疆以寡敌众又坚守了两天,因为连日大战身体疲惫不堪的田疆,最终力战而死。
9月18日的田疆死,谷田城破,全城百姓大多被屠杀。
再反观卫国一方。前些日子派出的求援信骑已经返回了,卫献公的回答是,入侵之军只有虞国骊戎一部,在探明虞国真正动向之前,王国抽不出多余的部队支援庐陵。
外无援军也就算了,庐陵境内还不能凝成一股绳,此次田疆的战死,不仅仅是丢了谷田,同时还严重挫伤了庐陵各地领主的士气。
“现在国王都放弃庐陵了,雄踞谷田、大名鼎鼎的田疆都死了不说,谷田城还被屠城了。骊戎人可是已经放出话了,只要有人敢带兵抵抗,一旦攻破城池必定屠城;为了领地子民的安全,我们还是投降吧!”
抱着这样的想法,沿途散布庐陵各地的小领主纷纷倒戈,率兵加入骊戎军,此时骊殇大士兵数量不减反增,现已达4万。
庐陵城的外围防御圈实际上已经瓦解,直接暴露在了骊殇大军兵锋之下。
庐陵城,宁素城守府议事厅,现在已是傍晚,然而会议厅中长达几个小时的争论还没得出结果。
“决不能向戎人屈服!”雷横挥舞着拳头大声说道。“数代先主经过几十年血战,披荆斩棘才得到今天这份基业。如果就此放弃,我们还有什么脸活下去!反正大不了不过一死,取义成仁就在此时。我们就堂堂正正与这些戎人打一场!让那些鲜虞来得夷狄见识见识我们庐陵勇士的勇武!”。
在他身后来自于庐陵雷丘(乡)的雷勇、雷公等雷氏族人不住地点头。为了显示自己的决心,他们都是穿着甲胄前来出席会议的。
“雷横大人,庐陵城的存亡与否,个人再武勇都无济于事!”一向言辞不多的贾绪突然冷声说道。“我们即便是集中全部力量,人马也不过8千。与比我们多近5倍的骊殇军进行野战,无异于以卵击石!秀以为而今之计只有坚壁清野坚守城池。
“坚壁清野?”宁素有些疑惑问道。
“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粮食,全部运进城来,烧掉城池周边的树木,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让敌人无法就地取粮!”贾绪平淡的说道。“对方数万大军粮草消耗甚巨、加上异国作战,粮草供应困难;只要让对方无法就地取粮,必不能持久围城。骊殇此来不过是打草谷,不会长时间耗在这里。我们只有坚壁清野、坚守城池才有希望!”
听完他的话,许多冷静、理智的文武官员沉默了。这绝对是个好方法,但稍有头脑的人都能想到老百姓的损失有多大。
“坚守和野战实际并没有多大的差别!野战固然是玉石俱焚,可守城我们又能等来谁呢?骊殇急攻不得,可能暂时不会强攻庐陵城。”宁素的叔父宁俞发表了他的意见。“可你们想过如果骊戎部落待在庐陵不走了呢?鲜虞灭刑可就在前年。如今景国内乱、自顾不暇,我卫国国小,一旦鲜虞下定决心攻打,必定难以幸免。现在我们莫不如与骊殇谈和。宁家与骊戎多有往来,加上骊殇还要面对鲜虞国内鲜虞、肥、鼓、仇等几个强敌。他应该会很高兴我们宁家加入!”
宁俞的看法得到了一些“上了年纪”的城中士大夫贵族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