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对弈江山 > 第一千二百四十七章 推测与的分析

第一千二百四十七章 推测与的分析(2/4)

之中,唯一一个萧元彻的心腹,却还心怀大晋和天子的人,更是名义上的百官之首(除去丞相)。

    徐文若近乎偏执地认为自己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借助萧元彻——这个他唯一还能指望的人,让大晋的皇室正统能多延续几年,这也算是所谓的“曲线救国”吧。

    所以,徐文若在保举名单中签字,必然代表了他身后的那个人——萧元彻。

    也就是说,萧元彻是同意丁士桢出任户部尚书的,是点过头的,否则徐文若应该不会在这份名单之上签自己的名字。

    当然,若说徐文若完全是因为这个原因,也有失偏颇。

    或许,还有天子刘端的原因。

    毕竟天子刘端心中,户部尚书的人选,也是心属丁士桢的。

    而徐文若可是心念天子的......天子看重的人选,又是萧元彻也同意,并点头确认过的人。

    徐文若更没有理由不在那份保举名单上签上自己的名字。

    至于丁士桢此人到底如何,或许徐文若不清楚,或许清楚,但无法左右天子和萧元彻的想法,又或许徐文若根本就觉得谁来做户部尚书,对自己来说都无关紧要。

    他不过是个提线木偶,一条线被萧元彻提着,另一条线,被天子提着,好不容易两条线有动作一致的时候,他为何不做呢?

    天子心中的户部尚书人选是丁士桢,苏凌不觉得意外。

    令苏凌觉得意外的是,为什么萧元彻竟然也会同意丁士桢出任新的户部尚书呢?

    难道萧元彻不清楚丁士桢跟孔鹤臣那些清流和武宥那些保皇党之间交往过甚么?或者说,萧元彻除了不知道丁士桢与孔武二人的关系之外,也没有发觉,丁士桢与渤海沈济舟有暗中合作的事情?

    苏凌觉得,萧元彻不可能没有发现。

    若是萧元彻真的连这些都没有发现,那萧元彻宦海沉浮这么多年,算是白混了,这大晋丞相怕是也早就属于他人了。

    还有,退一万步,就算萧元彻没有发现这些,那暗影司也不可能没有发现丁士桢的异常。

    苏凌始终认同一点,这世间,暗影司要想调查谁,绝大多数人都不可能逃得过暗影司无形的大网。

    一个小小的丁士桢,怎么可能成为例外呢?

    因此,苏凌对萧元彻竟然也暗中支持丁士桢成为继任的户部尚书,感到极为的不可思议。

    他想了许久,却还是毫无头绪。

    唯一的可能,或许是萧元彻最初的时候,并未发觉丁士桢怀有二心,丁士桢伪装得太好了,毕竟到现在,天下人,文武百官还有绝大多数认为丁士桢乃是超脱之人,不依附任何党派,不参与任何党争,超然于物外。

    更何况,在灾情发生的时候,是丁士桢向欧阳秉忠提出的,让他去找萧元彻求援,更是丁士桢与萧元彻联手倡议的皇室、门阀世家和文武百官慷慨解囊、捐款捐物的。

    所以,萧元彻有可能是在最初的时候,真的被丁士桢所迷惑了,认为丁士桢是一个不参与党争的中间派,这才点头同意了,让丁士桢继任户部尚书,并让徐文若代表自己在保举名单上签字。

    后来,随着这四年过去,萧元彻应该察觉了丁士桢绝对不是那种所谓的不参与党争的中间派,而是与孔鹤臣之流眉来眼去,有自己私欲的,不受萧元彻掌控的人。

    因此,萧元彻才会让苏凌做了那京畿道黜置使,用苏凌这把刀彻查当年户部贪腐旧案的同时,借机除掉这个丁士桢。

    因为一旦户部贪腐之事铁证如山,作为户部尚书的丁士桢,就算没有参与,也将受到御史弹劾,参他一个办事不利,有包庇嫌疑之罪,丁士桢最轻也是一个丢官罢职。

    更何况,以现有的线索,苏凌已然觉得,户部贪腐案,丁士桢绝对不可能不知情,不但他知情,更是主要的参与者之意——等待丁士桢的,不仅仅是丢官罢职这么简单的事情了,而是掉头之罪了。

    最后一点,苏凌还有一个大胆的推测,或者这个丁士桢根本就是假意与孔鹤臣联手,实则是搜集孔鹤臣暗中与沈济舟串通,后来又与小日子国串通,挪用侵吞赈灾粮款证据的卧底。

    只需等到苏凌察查此案,将所有的证据链穿起来,这个丁士桢再将自己作为卧底而搜集的关键证据昭示天下,给予孔鹤臣一干人等,最为致命的打击。

    这样解释的话,萧元彻同意丁士桢继任户部尚书这件事,就变得顺理成章了许多了。

    只是,到底哪个推测是正确的,苏凌却是难以抉择。

    不过,若那丁士桢真的是萧元彻的卧底,苏凌觉得,自己大可以不着急与这个户部尚书丁大人正面交锋,而需静静等待,看看这位丁大人会不会主动的联系自己,与自己面谈。

    若丁士桢主动地联系了自己,那丁士桢是萧元彻卧底的可能性便会大大的增加。

    反之,若丁士桢没有主动联系自己,那丁士桢是萧元彻卧底的可能,便会无限趋近于零。

    既然如此,那就等着吧,看看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