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对弈江山 > 第一千二百四十六章 搞什么幺蛾子

第一千二百四十六章 搞什么幺蛾子(3/4)

事,不比让他半途接手要强上太多么?

    还有,若是朝廷觉得王缮用因为年岁太大,不能胜任赈灾之事,就不可能以灾情严重,让王缮用办好这个差事为由,让他留任的。

    而王缮用在灾情开始时,被朝廷留任的理由就是朝廷认为王缮用久居户部尚书之位,对赈灾一事颇为得心应手,才让他主理完赈灾,再退休的......

    可是仅仅过了不到三个月,王缮用却“光荣退休”了......

    朝廷的做法,岂不是前后矛盾,自己打自己脸么?赈灾一事,中途换帅,已然是大忌。换的还是最初朝廷挽留的人,这一点,解释不通。

    再分析一下,王缮用后继的户部尚书人选,是丁士桢。

    这个人选,就显得颇有些微妙了。

    首先从资格上讲,户部尚书王缮用之下,有两位侍郎,一位是右侍郎张文华,另一位是左侍郎丁士桢。

    苏凌明白,现代人分不清左右同等官职的官员,到底谁的权利更大一些,但自己确是分得清楚的——毕竟自己选修的科目是中国古代史。

    正统的古代王朝,一般来说,右比左要大半级的。

    比如,同样的户部侍郎,户部右侍郎的实权和官阶正常来讲,是要大户部左侍郎半级的,俸禄上也比左侍郎多上一些。

    这就说明,一旦户部主官户部尚书致仕,若朝廷不再其他衙门选人做户部主官,而在户部内部选人做户部主官的话,最有希望,最有资历,最正常的选择,应该首选户部右侍郎,也就是那个张文华。

    可是,朝廷没有选择这个右侍郎张文华,偏偏选的是左侍郎丁士桢为户部尚书。

    从奏报和后来的具结上看,那位右侍郎张文华仁兄,更像是打酱油的,只负责签字盖章而已。

    这本身就不是一个正常的人事调动。

    退一步说,那左侍郎丁士桢的才干的确高于张文华,而且能力和官声名望也大于张文华,那继任户部尚书的人选,有可能落到丁士桢的手上。

    可是,陈扬说了,朝廷众官员,几乎全部保举丁士桢出任新的户部尚书,这便很值得玩味了。

    张文华能成为户部右侍郎,更是压了丁士桢半头,便足以证明,他定然是个“老户部”,资历和人脉,就算不比丁士桢强,最少也棋逢对手。

    可是,当户部尚书这个肥缺空缺之后,所有人对张文华都视而不见,反而皆保举丁士桢为户部尚书。

    这便是疑点之处了。

    因为口径太统一了,所有的人心中的人选,也太一致了。

    一致到,似乎就算朝廷不宣旨,天下人,文武百官已经知道了丁士桢为继任的户部尚书这个结果了。

    那张文华就那样一点都不争口气,不争一争?这似乎不符合常理。

    苏凌压根就不相信什么丁士桢能力卓然,官声极好,一心为朝廷办事,所以文武官员才会一致推举他为继任户部尚书的鬼话。

    鬼话是用来骗普罗大众的,在当权人的眼中,普罗大众就是一群最好被愚昧的没头苍蝇。

    当权者说什么好,什么就是好,当权者说什么不好,什么就是不好。

    普罗大众的分辨能力和认知,是建立在当权者的舆论和意识引导之上的——这一点,对现代人苏凌来说,却是心如明镜的。

    所以,正常的程序是,张文华无论如何都要与丁士桢争一争这个户部尚书的位子的,但是张文华没有争,甚至连一点去争取的记录都不曾有。

    而且,丁士桢就算最后做了户部尚书,也不可能被所有的官员异口同声地保举,更不可能没有任何反对的意见。

    不要鬼扯什么能力出众,官声名声极好这些鬼话。

    能力出众,名声好,在苏凌那个时代,都有可能不会成为提拔某个人一锤定音的决定性因素,何况这个乱世的大晋呢?

    朝廷在制衡,清流和保皇在制衡,各方势力也暗中较劲。

    在一切以自己利益至上的大晋,能力和名声,将会更加显得微不足道。

    所以,丁士桢能力出众,名声好,继任为户部尚书这个理由——骗鬼去吧!

    既然丁士桢能够成为新一任的户部尚书,能力和名声不是关键原因的话,那又是什么原因,让他成为户部尚书的——要知道,他取代了朝廷本身挽留的要致仕的他的顶头上司王缮用,更一脚踹开了压自己官阶半级的户部右侍郎张文华。

    所以,从王缮用原本被朝廷挽留,要他处置完赈灾之事后在考虑归乡,结果中途便被致仕,到张文华这个右侍郎悄无声息地失去成为户部尚书的机会,再到丁士桢被各方举荐为新任户部尚书。

    这一切的一切,里面定然藏着一个巨大的,不为人知的秘密。

    除了这些,苏凌更想起了保举丁士桢为新任户部尚书的奏折。

    上奏折的人,也非常的微妙。

    举荐的人有很多,苏凌还记得那名单上密密麻麻写了一大堆。

    但苏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