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大家吃瘪的模样。
李道宗微笑不已。
随即,他想起李世民方才所说,跟楚文交流过吐蕃和亲之事,而且似乎是相谈甚欢。
甚至,连李世民都被楚文的观点震惊了。
这?
怎么没听楚文提起?
看来,楚文在陛下心中的印象很不错啊。
以后,说不定陛下便会下诏,让楚文入朝为官。
想到此处,李道宗感慨不已。
还真是坏事变好事,抛绣球招个亲,居然撞了大运了。
这时,房玄龄等人纷纷开启了玩笑。
“郡王,你什么时候居然能掐会算了。刚好算准有一个青年才俊经过,就准备了一次抛绣球招亲?”
“是呀,可否给我们介绍一下,老夫家里还有一个待字闺中的女儿呢。”
一时间,朝堂之上气氛活跃。
连李世民也忍俊不禁。
现时节,君臣之间虽然也讲究礼节。
但毕竟没有后世那般森严。
加上李世民和在座的许多人,乃是共事多年。
而且李世民也是不拘小节的人,所以,往往对那些俗套的礼仪,并不怎么放在心上。
正式场合之外,像这种小圈子的讨论,气氛一直比较轻松。
这也是这些大臣对李世民更加崇敬的原因之一。
看着大家羡慕的样子李道宗捏着胡须,呵呵笑着。
可谓是老怀大慰。
有婿如此,自己这个岳丈大人,也是跟着长脸。
殿上,李世民面露笑容。
脑海中,却在思考楚文关于和亲的法子。
思考了一会儿,他还是决定,将楚文提出的四不政策说出来,让各位朝臣参详参详。
于是,清了清嗓子。
下面的人,瞬间安静。
李世民出声道:“这科举取士的章程,基本算是确定了,只要照此推广即可。接下来,大家商量一下和亲之事。”
随后,将楚文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不纳贡的措施说了出来。
“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一下自己的思考。也可以评议一下这四不政策。”
李世民目光殷切,看着各位朝臣。
听完四不政策后,大家立时鸦雀无声。
这,也太狠了吧。
而且,似乎有些不符合外交之道啊?
从春秋战国一直到三国魏晋。
无不讲究合纵连横。
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
当年有苏秦张仪,三国有诸葛孔明,都是各种连横,广交朋友。
也唯有这样,才能让自己不孤立。
可是,这四不政策,几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交朋友可以,但绝不低声下气。
也不求着对方交朋友。
虽说有些过激,可是仔细一想,却也有道理。
毕竟,有些外敌,就是喂不熟的狗。
给的越多,换来的不是友谊,而是贪婪。
突厥,便是如此。
很快,这些大臣们,分成了两派。
房玄龄和杜如晦老成持重,所以意见相对保守。
房玄龄忧虑道:“按照这四不政策,虽然大快人心,可是操作起来,却不容易啊。”
“没错,若是激怒了吐蕃,只怕会边患不断。最怕的,还是吐蕃和其他敌国互相勾结,到时候,我们反而陷于被动。”
杜如晦也是深以为然。
但另一边,李道宗、长孙无忌、魏征等人,却不以为然。
李道宗本想发表一下意见,但是张了张口,又没有出声。
这四不政策,乃是楚文提出。
主要是为了避嫌。
毕竟,这四不政策,乃是楚文提出来的。
但魏征就不管了,他朗声道:“我看这才是应有之道,俗话说,远交近攻。这吐蕃跟我大唐山水相连,若是一再退让,反而容易滋长贪婪。倒不如和吐蕃的敌国搞好关系,如此,则可形成掎角之势。”
“正是如此,我大唐虽然物阜民丰,可是毕竟邻国众多,若是都如吐蕃一样提出和亲,我大唐又哪儿有那么多公主可嫁?”
长孙无忌也沉吟道。
一时间,堂下议论纷纷。
李世民听着大家的争论,若有所思。
两方意见不一,争论了半天,还是没有互相说服对方。
一方觉得太过冒险。
另一方觉得不能养虎遗患。
而且各有各的道理,一时间,倒是让李世民更加犹豫了。
这时,他才注意到,李道宗一直没有说话。
不禁心中一动。
看着李道宗,道:“郡王,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