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重回七七种田养娃 > 第六百九十四章 惊动很多人

第六百九十四章 惊动很多人(1/2)

    孩子们都没见过长在树上的栗子,只能猜测。

    许海涛索性找了棵矮点儿的树,从上面折下根带着毛茸茸果子的树枝。

    然后孩子们找了石头啥的,轻轻将带刺的毛球砸开,露出里面还没长好的栗子。

    “原来,这栗子是长成这个德行啊?我还以为这玩意儿在树上就是光滑的呢。”

    众人见了里面的栗子,恍然大悟,合着是这样的东西。

    梨青着、山楂没熟,栗子也没长好,孩子们都觉得没啥意思。

    倒是许海源眼尖,发现旁边灌木丛里有星星点点的红色,凑过去一看,竟是托盘儿。

    “快来,这边有托盘儿,好大啊,比咱家那边的大多了,难怪咱奶说。”

    放眼望去,前面一大片托盘儿秧子,都结了红红的果子。

    那果子真的挺大,跟成年人大拇指差不多,可比家里那边的大多了。

    孩子们这下来了本事,去路边摘了几个老母猪哼哼儿,也就是大力籽的叶子。

    跟蒲扇一样大小,用来装托盘儿正好。

    这些小家伙也不怕挨扎,进了灌木丛里头,开始摘托盘儿。

    这一片儿山都是许世全家的,他家孩子都出去了,也没人上山来摘托盘儿。

    这下孩子们可逮着了,就跟大扫荡似的,都给摘了。

    孩子们在山上摘托盘儿,山下这时候,又来了不少人。

    其中还有青山沟乡的书记、乡长。那不用说啊,肯定是姜福海打电话叫来的。

    其实许世彦等人开车路过青山沟乡的时候,就有人看见了,跟乡长汇报。

    乡长也正问呢,他担心这不知道是哪里来的领导,直接下村了。

    正打听的工夫,就接到了姜福海的电话,说是石家沟老许家来亲戚了。

    从抚松那边过来的,开了五辆车,两辆轿子三辆吉普。

    那些人里面,有俩县里上班的科级干部,还有一个是市属国营企业的总经理。

    那青山沟的乡长一听,赶紧挂断电话,就找到了书记。

    俩人一商量,这事儿得往上报啊,不能瞒着。于是又给县里领导打了电话。

    也不怪乡里干部这么兴师动众,青山沟这边咋说呢,真不是啥大地方,可能几年也来不了个啥干部。

    别管是哪个省哪个县了,像许世彦他们这样身份的,很少来青山沟这种地方。

    况且,姜福海说了,来人是抚松那边的。

    去年冬天,昌图那边有人过来收生猪。

    给的价钱不低,一下子就整走了几百头呢,听说那边养猪的去年都没少挣钱。

    还有,丹东靠海的地方,去年冬天有人过来大批量买海鱼、大虾啥的,听说也没少卖钱。

    而前来收购的,正好就是抚松的人。

    过年的时候大家伙听说这消息,都羡慕懵了。

    要是他们这也来人收购点儿啥,是不是日子也能好过些啊?

    所以一听说是抚松来的,大家这心思就活了。

    别管是干啥的,那么大的干部过来,好好招待着。

    以后能跟抚松那边扯上关系,指不定就能沾着光儿呢?

    有这想法的不光是青山沟乡的干部,县里接到电话,也是这个想法。

    于是,县里嘱咐了青山沟乡的书记,一定好好招待人家,这边也马上安排人过去。

    就这样,在许世彦还以为这次出来挺低调,没咋惊动旁人的时候,宽甸城的干部,已经着急忙慌的开车往青山沟走了。

    也不怪他们这样,属实是宽甸这边没啥太好的致富项目。

    以前,宽甸这边以采矿和冶炼为主,当地产硼矿、菱镁矿、铅锌矿、铜矿、铁矿等。

    后来产业调整,不少采矿冶炼企业亏损,都被迫关停了。

    八五年的时候,牛毛坞乡跟河南开封化工厂合办了硼酸厂,就算是挺大的企业了。

    之前县里也有化肥厂啥的,后来效益不好,都相继转产硼砂。

    这采矿业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越开采储藏量就越少,而本地其他产业又不怎么发达。

    以前这边还养柞蚕来着,本县的丝绸主要销往丹东。

    可随着林业资源逐渐减少,柞蚕养殖面积也越来越小,县丝绸厂已经合并给了丹东丝绸二厂。

    全县倒是有几家罐头厂,生产几种水果罐头。

    可如今这罐头也不是前些年了,销量不咋好,不少罐头厂也面临着生存困难问题。

    县里干部也是愁,谁不想本地百姓过上好日子啊?

    可环境条件限制,他们也没办法。

    都知道抚松出产人参,听说那边人参出口都能挣外汇,那边的人可富裕了。

    所以这一听说是抚松那边来人了,也别管来的是什么人,去见一见,指不定就能有收获呢,是吧?

    所以,当许世彦和苏安瑛拉着两车从桓仁采购的东西返回石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