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三国:积粮万石,黄巾终于起义了 > 第二百零七章 袁术入雒阳,大战在即

第二百零七章 袁术入雒阳,大战在即(2/3)

领兵,到了雒阳。

    万万没想到,袁绍被打压得龟缩在汝南,而他的弟弟袁术,却强势入驻雒阳,不得不说,这是十分大胆的举动。

    也是十分愚蠢的举动。

    袁术心中那点小九九,恐怕在袁绍立陈王的时候,已经不装了。

    他的“家奴”都能立皇帝,他为什么不能立?

    刘擎今日亲自去粥铺施粥,时不时对路过流民百姓嘘寒问暖一下,十分豪爽的告诉他们,有困难,就来找渤海王!

    然后就着流民迷茫的眼神,告诉他们:本王就是!

    可谓大出风头,渤海王的名字,很快便在流民之中传开,于是又有人拿出了刘擎的各种陈年传奇,开始口口相传。

    “渤海王一人之力击败张角兄弟,一战斩杀黄巾三十万!”

    “渤海王扫荡匈奴和鲜卑,匈奴和鲜卑的小孩听到渤海王的名字,晚上都不敢哭!”

    “渤海王驾临青州时,百万黄巾俯首请降,渤海王当即拿出军粮,接济他们!”

    等等云云……

    “哪里有战乱,哪里就有渤海王,哪里有饥饿,渤海王总能带着粮食在那里!”

    刘擎自己听着都觉得有些羞耻了。

    郭嘉叹道:“有人名声每况愈下,有人美名渐渐家喻户晓。”

    郭嘉说的,自然就是董卓和刘擎。

    ……

    雒阳朝堂之上,停下数日的早朝,突然开了,抱病多日的王允,竟然也来了,而且容光焕发,红光满面。

    显然,“病”已经养好了。

    另一位与王允并肩而立的,正是一身戎装的袁术。

    朝中一部分官员,是董卓党羽,还有一部分,已经被王允拉拢,但最多的,还是骑墙派,他们总是最看得清楚形式,又最看不懂形式,谁在雒阳说了算,他们便依附谁。

    王允原本身为董卓最青睐的重臣,如今向大家介绍一番袁术,其目的,不言自明。

    王允要更换立场了。

    看着王允夸夸其谈,杨彪闭口不言,曹嵩也默然无语,任其作为。

    各大小官员也悉数噤声。

    蔡邕和荀爽对视了一眼,摇了摇头,叹了口气。

    在他看来,董卓生性残暴,或有不逊,但为官本身,并没有逾矩的事发生,绝非那倒行逆施,与雒阳分庭相抗的袁绍可比,那不过是枉顾宗庙的叛贼而已。

    王允一听,目光在蔡邕身上停了停,接着道:“董卓本性不改,在河南烧杀抢掠,如今已举大军向雒阳杀来,孙将军,可有陛下下落?”

    众官纷纷望向孙坚。

    “牛辅兵分两路离开雒阳,末将部下截到牛辅时,双方发生激战,不过却并未见到天子,或许牛辅贼人,还用了别的手段,悄悄送走了陛下。”孙坚道。

    朱儁也道:“正道之上击败数支牛辅军,皆未碰见陛下车驾,会不会陛下依然藏在雒阳?”

    “绝无可能!”王允否定道,“我的人亲眼看见牛辅从皇宫接走了陛下。”

    “那陛下何故会突然消失呢?”袁术问道,“国不可一日无君,王司徒以为该当如何?”

    王允被这么一问,倒也有一丝顾虑,袁术这么问是什么意思?难道他也有意扶植新帝?

    “且先加派人手,寻寻看吧!”王允道。

    袁术面无表情的看了王允一眼,又问道:“董卓大兵兵临城下,王司徒可有退敌之策?”

    王允当即一阵心悸,好你个袁公路,第一次上朝,便给我一个下马威。

    袁术这么问,不就是想说:谁能挡住董卓呢?谁能挡,谁说了算。

    “退兵之计,当仰仗袁将军。”说完,王允上前两步,朗声道:“诸位大臣,为今之计,老夫斗胆推举袁术袁公路给骠骑将军,孙坚孙文台为左将军,朱儁朱公伟为右将军,再加封韩遂为使羌中郎将,由诸位将军联手抗敌。”

    朝堂安静了十数息,良久,杨彪率先表态:“既是权宜之计,便赞同吧!”

    杨彪一开口,便有数名大臣连着赞同,显然是杨氏一派的。

    很快赞同之声云集,最后敲定。

    蔡邕犹豫再三,还是上前一步道:“王司徒,雒阳遭此变故,下官听闻,董卓对其十分忌惮,不如急招渤海王入雒阳主持大局,或可解此危困之局。”

    袁术突然大笑:“哈哈哈,蔡大夫,你的好女婿,此刻正在豫州与我兄鏖战呢,如何救雒阳?”

    蔡邕对袁术此话颇为鄙夷,首先是兄弟不睦,其次还有幸灾乐祸的成份。

    蔡邕脸色不好,一旁的荀爽连忙扯了扯的他袖子。

    蔡邕心知对这些事实在插不上嘴,无奈回道:“下官只是建言。”

    “军国大事,岂是尔等乐师能妄议的!”袁术毫不刘擎的讥讽道,虽然他与袁绍兄弟不睦,但与渤海王,那是有仇。

    朝散,百官自散。

    蔡邕给了荀爽一个眼色,两人打算约着聊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