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明:我朱标,造反,父皇竟放爆竹 > 第二十七章:想改革?我读书人不答应!

第二十七章:想改革?我读书人不答应!(1/2)

    第二十七章:想改革?我读书人不答应!

    “儿臣谢父皇赏赐。”

    朱标还能有什么办法,满朝文武陪着自己老爹轮流演戏。

    收下这五十万两,它不香吗?

    “吾儿这次足足填补了国库五百万两银,功劳不可谓不小。标儿,你还有什么要求想和朕说的吗?”

    朱元璋的目光落在朱标身上。

    朱标颔首一笑,还是老爹懂自己。

    他之所以煞费苦心倒腾出一个政策协商会,为朝廷拉出一条财路。

    最初的目的,不就是为了改变科举制度?

    当初一众文官大臣跳出来集体反对朱标,用国库空虚的借口来反驳他。

    现在好了,朱标随手一弄就是五百万两到手,这不明摆着打他们的脸吗?

    朱标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不然,这帮酸儒文臣还真不好对付。

    “吏部侍郎,李相,当初在这大殿之上,几位可是和陛下约定好了。”

    “要是能解决国库空虚的问题,那么,改变科举制度一事,我们就得重新商榷一下了。”

    朱标笑眯眯看着两个人。

    要知道,当初他提出改变科举制度,这俩家伙最早跳出来表示反对。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枪打出头鸟嘛。

    李善长倒是识趣地捧他臭脚,那么,现在只剩下吏部这一批最难解决的官员了。

    毕竟,作为六部之首,吏部官员手中掌管的权力,比重最大。

    现在朱标要动他们手里这块蛋糕,吏部官员能不急眼?

    刚拍完朱标马屁的李善长不由得老脸一红,讪讪笑道:“既然当日陛下已经答应了此事,臣以为,科举制度一事,的确值得商量一番......”

    李善长话语一落,在场百官,个个心里拜服。

    这家伙察言观色的本事,估计没几人能追上了......

    被朱标点到名的吏部侍郎,一脸尴尬地出列。

    “太子殿下所言极是,若要增设官职,吏部必当鼎力相助。”

    不过这名吏部侍郎也很精明,他只字不提改变科举制度一事,只答应增设官职。

    朱标笑了笑,这家伙想和自己玩文字游戏?

    “侍郎大人恐怕在说笑吧,朝廷各司增设的官员,该去哪里抓人手来填补?”

    “归根结底,还不是靠科举选拔士子入朝?”

    “侍郎大人又何须顾左右而言他?”

    “这.......”吏部侍郎当场语塞。

    大殿上,一众文臣面面相觑。

    现在太子殿下风头出尽,名望颇高。

    在这个关节点反驳他,不但会触怒皇帝,恐怕那些即将赴考的士子都不答应。

    渔轮风向,已经完全被太子掌握了。

    “如今国库岁收有余,又正值我大明百废待兴之际,全国各地,均需选拔大量人才任职。”

    “术业专攻,各司其职,这些增设的官员才能发挥出他们最大的才华!”

    “我还是保留原来的意见,科举制度必须改变!大明需要的是更多专业化、精细化的人才队伍,而不是一群终日埋头八股文,皓首穷经的老学究!”

    朱标言辞铿锵,吐露心声。

    自从政策协商会大获成功后,朱标完全有底气这么说!

    文官集团有哪个不服,那就怼到他服气为止。

    眼看此时朱标一副睥睨群雄,舍我其谁的气场。

    在场文官一个个更加不敢放话了,噤若寒蝉。

    现在文官领袖李善长已经“临阵倒戈”了,刘伯温也明摆着站队太子,平日就知道装聋作哑。

    三省六部,还有哪个文官敢与之撄锋?

    大家伙儿都学聪明了,要是哪个不长眼的跳出来反对,结果又被太子给打脸。

    那脸不就丢到姥姥家去了?

    目前最好的方法就是——观望!

    眼看着朱标的气势镇压全场,坐在金銮之上的朱元璋心里简直乐开了花。

    “吾儿果然不负厚望,看来咱这几年可以好好休养一阵子了......到时候得空找个机会,咱把位子腾出来,当个逍遥清净的太上皇......”

    朱元璋早早就让太子监国,意图再明显不过了。

    这皇位不让给大儿子,还能给谁?

    就在朱元璋一个劲儿地在心里赞赏自家儿子时。

    有人跳出来率先打破了大殿上许久的沉默。

    “启禀陛下,臣以为太子殿下此举,尚有不妥之处。”

    话语一落,满殿朝臣都循着声音看过来。

    谁吃了熊心豹子胆,敢触太子的眉头?

    众人一瞧,原来是门下省参政知事胡惟庸。

    “孔孟文章流传千年,四书五经相传百代。千年来,历朝历代,无一不是通过科举选拔士子入朝为官,殿下一心想改变科举制,不知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