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有事没事,就让陈大监给他读蓟州卫指挥使府发给下级卫所的邸报。”
三皇子朱常洵坐在母亲身边,听闻后,笑着说道:“母妃,你看,我就说父皇没事吧,父皇虽然几日没有见我,可我去文华殿每日的内容,都让陈大监取走,呈送乾清宫的。”
“要我看,父皇应该十分在意那个叫朱恪的边军将领,怕不是在等此人新训之军与戚家军对抗演练的结果。”
“母妃给朱恪十万两银子练兵,是不是少了点,现在看来,这个朱恪不但进了父皇的心中,而且分量还很重。”
面对儿子的质疑,郑氏笑着说道:“你还小,不懂,施恩不能过大,若不是这个朱恪崛起的太快,我还想要打磨打磨他。”
“他与辽东李氏父子不同,李氏父子已成气候。”
“现在打磨不成,但也不能太过无度施恩,否则我们母子将来很难满足他的胃口。”
……
“大人,有人想要见大人。”
太平寨,戚金已经先行出关,朱常洛也正准备领兵出关之际,熊廷弼匆匆跑来汇禀。
在他身后还跟着一个身穿绸缎,脸上露着讨好谄笑的行商。
朱常洛瞥了眼,指着其人说道:“就是他?”
“指挥使,小的郑善,是京城贵妃娘娘娘家人,这一次出关去塞北行商,娘娘和三皇子听说指挥使年纪轻轻,便为国立下大功,心中十分欢喜,特意让小的给指挥使送来十万银两,资助指挥使训练新军,期待指挥使能够再立更大功勋。”
“指挥使要出关教训鞑靼人,小的想跟随去观摩,好回去转述给娘娘和三皇子听。”这人说话极为利索,三言五语,将郑氏笼络朱恪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熊廷弼听闻后,脸色却变得极为难堪。
后宫、三皇子笼络边将,他竟然为牵桥搭线?
支持立长立嫡的熊廷弼只觉得自己被骗了。
愤怒看向郑善。
“你只是一介布衣百姓,打起仗来,刀剑无眼,恕本指挥使不能答应!”朱常洛板着脸拒绝,紧接着却笑着拍了拍郑善的肩膀:“至于娘娘的赏赐,本指挥使收下了,替我转达对娘娘和三皇子的谢意。”
对于郑氏送上门来的好处,朱常洛绝对不会拒绝。
新军组建到现在,朝廷说是要承担一半的粮赋,可到现在都一毛不拔。
要不是整顿卫所得到了大量的钱粮,恐怕也整训不出这样一支万余新军。
郑善直接傻眼了。
“指挥使。”就在此时,又有一人靠近,虽身穿着绫罗绸缎,看着像个行商的商贾,可虎背熊腰,一看就是一个练家子:“卑职辽东宁远伯府,宁远伯扈从把总,卑职不是百姓,卑职希望能够跟随指挥使一同出关,痛击鞑靼人。”
辽东李氏父子!
朱常洛瞬间警觉。
他可没忘记自己虎口夺食的事情。
“不必了,我部从未接到朝廷的命令,让辽东所属配合我部,本指挥使不敢善做主张,请辽东贵部先请示朝廷,朝廷同意,本指挥使定然依照朝廷的命令办事!”话罢,朱常洛看着又有人从远处靠近,便不作停留。
翻身上马。
挥鞭越过城门,直指关外:“出发!”
呜呜呜……
号角声旋即响起。
李成梁的扈从把总看着朱恪骑马领兵出关,脸都憋红了。
请示朝廷?
这分明就是糊弄他,更是糊弄辽东伯爷府!
代善凑近后,看着二人,低声询问道:“两位兄台,可否知道一些内情,为何指挥使不准我等观摩?”
……
“这就是咱们叶赫部小公主的姑爷对吧?”
“真年轻,听说就比东哥大一岁,现在已经是指挥使了。”
“比女真人的英雄努尔哈赤怎么样?”
“努尔哈赤这个年纪,还在辽东给李成梁当义子呢!”
“新姑爷真的愿意帮助咱们叶赫部,之前戚家军已经在新姑爷的请求下提前出关了,现在又有这么多兵马出关,这回安全了。”
……
朱常洛领新军出关,首先赢得了叶赫部关外的人心。
原本乱糟糟的城关此刻也安静下来。
叶赫部的精锐在长城上列队,父母妻儿则在关外的道路两旁,山坡上观看着朱常洛领兵出关。
他们看着城头上,明军怀中自家的孩子,对朱恪,对太平寨明军多了一丝信任。
在明军出关之前,守关的明军虽然竭力阻止他们攀登翻阅长城。
却将他们孩子从接上长城庇护。
这种人性化的变通,无疑让当时恐惧不安的叶赫部感受到了一丝温暖。
……
明军出关。
消息以最快的速度传开。
“报!报!明军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