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到‘国子监’三个字,朝中官吏顿时忍不住议论起来,要知道他们的子女大多都在里面念书啊。
这等于是要把他们的孩子送到大乾境内的偏远地区,可这一走,谁知道何年马月还能返京啊!
姚大成此时却松了口气,这样看来珮谣提前退学从商反而是件好事情了。
“陛下,乡镇偏远地区大多贫苦民刁,让书院这些尚未涉世的孩子过去,这,这不等同于羊入虎口吗!”
“是啊,陛下,安排那些书院的学生到那些偏远乡县又能做什么呢!他们有没有种过地,养过畜禽,过去不是给老百姓添乱吗!”
其实,朝官们说得确实没错。
谷嗳
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普通学生被分到乡下就是添乱,但同样,许佑汐做出这个决定也经过了反复斟酌后,得出的最佳选择。
其中最大原因就是,偏远地方的乡县百姓都不读书,不识字的,朝廷的新政很难普及到这一批人。
许佑汐安排一部分学生过去,就是为了通过这些学生,告诉当地老百姓,以后耕田不一定全部靠人力,也可以通过朝廷发明的耕地蒸汽车;如果想要农作物长得好,可以使用朝廷卖的化肥;同时尽可能改变这些农民的思维方式,就好比学习桑基鱼田的思维模式,建立共赢的生产经营模式。
第二个好处,尤其是这些国子监出去的学生,背后多少都是有些靠山的。
一旦这些学生在这些偏远县城发现了什么官员、民生艰难的事迹,普遍会主动匡扶正义的;一旦这些朝官子女在贫困地区过的不好,那这些在上京当官的长辈,也会想尽办法帮他们争取更好条件,就会促使他们把各个小地方的缺陷和问题反馈到上面来。
第三个好处,就是为朝廷培养实践型人才。
大乾大多数朝官都是靠八股文的模式选拔上来的。这些书院的学生,前十几年每天学习的也都是如何写好八股文,想要他们改变肯定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可以做到的。这些学生即便后面通过了科举考试,入朝为官也一样什么都不懂。
许佑汐希望这些大乾未来的栋梁之材,可以体会底层百姓生活的不易,并且在不断地实践挫败学习中摸索,到底什么样的道路更适合大乾的百姓。
如此一来,即便日后为官,他们也能时刻做到与老百姓共情。
“此次分配学生前往各个乡县,还是以自愿报名为主。”许佑汐慢慢解释道,“爱卿们放心,这些学生在被派遣之前,会经过时长半年的培训,这些课程也将教会他们很多知识。只要他们用心去学,被分到各个乡县肯定是有发挥余地的。”
“至于安全问题,朕只能说是尽可能安排当地官吏进行保障,但是如果愿意报名,就得接受一些风险。”
“朕觉得这是一次非常好的学习体验机会,但是每个人如无特殊情况,至少得呆满两年。这两年期间,无论是选择和农民一起下田耕种,还是教授当地百姓认字学法,只要对当地百姓做出了实质性地贡献,返回上京后都会有一定奖赏;特别优秀者,可以直接提拔为官。”
许佑汐长话短说,细则还没说完,底下朝官就已经开始议论纷纷了。也能看得出来,他们都是非常矛盾,两年时间搏一个前途也是个划算的选择。
“行了。贺尚书,你负责将这则消息下达到各个书院,除了书院念书的学生外,身上有功名的均可以参与报名。”
贺流向前一步:“臣遵旨。”
“还有,朕多加一句,并不是报名就代表一定能去,朝廷也会进行筛选,但凡人品不合格,半年培训课程学习不到位的,都直接失去资格。到最后,顶多会抽派出报名人数三分之一。”
“姚少傅,下朝后来御书房找朕,你负责安排这些学生的培训课程。”
“臣遵旨。”
姚大成遭遇被点名还有些不习惯,难道陛下发现他平时很闲的事情了?!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等许佑汐下早朝后,回到了御书房打算先批奏折,她在刚上早朝前还觉得困倦的不行,但这会儿感觉又清醒了,可以先批一会儿奏折了。
等奏折批完,她就可以一觉睡到明天早朝前了。
一眼便看到了放在最上层,来自鲍首辅的简陋奏折。
奏折的内容不出意外,全都是夸奖自家儿子鲍有今的,什么孝顺、善良、诚实之类的夸赞之词全都用上了。
许佑汐看得既觉得好笑,又觉得可以可悲啊。
可怜天下父母心。
说实话,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相处,许佑汐也大致知道鲍有今是个什么样的性格。他平时虽然看上去中规中矩,但实际上又非常叛逆,他甚至是有点活在鲍长年的阴影下的。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他爹已经是一人之下的地位了,作为儿子的鲍有今即便能力在好,这辈子也超越不了他爹了。
然而,又经过了鲍长年昨夜的棍棒教育,许佑汐现在已经不能确定鲍长年会产生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