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历任元帅府奏差、宁国主簿、知县、吉安通判、湖广佥事、太常少卿、太常卿等职。
胡惟庸也自觉奋进,曾以遇事小心谨慎博得朱元璋欢心,进一步获得朱元璋的宠信。
在洪武六年,胡惟庸被拜为右丞相。当初胡惟庸还是处事十分谨慎的。
可是,当他逐渐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时,并且当他大权在握时,他就变得日益骄横,懈怠政事,专恣自肆。
有时竟不向皇帝奏请就自己行事,简直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使得朱元璋异常愤怒。
当政之相,结党营私侵害皇权的行径,激怒了朱元璋。
于是,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的罪名处死了胡惟庸和有关的官员,同时宣布废除中书省,以后不再设立丞相。
从此,皇帝收揽了一切大权,彻底清除了丞相对皇权的威胁。
朱元璋从根本上改变了元朝以来的中书省制度,他废除了中书省,不再设置丞相。
同时形成法律:规定以后子子孙孙都不设此官。
废除了丞相辅佐皇帝的体制后,就提升了六部的职权,即把原来中书省下面的六个部。
即吏、户、礼、兵、刑、工的地位提高了,权力也相对加大了,他们管理着全国的事情。
六部各设尚书一人,由原来的正三品升为正二品;左右侍郎各一人,由原来的正四品升为正三品;
下置各司设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尚书一职权力较重,他掌握着全国的百官。
吏部:设尚书一人主持部务。其主要职责是:执掌全国官吏的任免、升降和惩处的权力,考绩以及甄选人才等。
户部:执掌全国户口、田赋及各省钱粮、税课、俸禄、粮饷之责。兼领所分两京、直隶贡赋,人力争调等之责。
礼部:执掌全国典礼、祭祀、僧道、宴饗、教育、贡举以及外交上的接待、给赐之责。
兵部:执掌武卫、官军任免,简练、镇戎、征讨及卤簿、仪仗、禁卫之责。
刑部:执掌法律、法庭、关禁等政令之责。
工部:执掌全国山川水利、交通、陶冶、织造、工程造作、屯田等政令之责。
通过改革,六部成为分理众事的机构,直接对皇帝负责,仅有行政执行权,决策权全部都归皇帝。
这样,皇帝自己总揽了过去宰相的一切权力,形成了皇权和相权的统一,从而进一步加强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
由此可见,从地方到中央,这种把一切权力都揽在皇帝一个人手中的高度集中的状况是前所未有的。
从秦始皇开始的封建专制主义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演变,到了朱元璋的时候。
形成了一个高度中央集权制的政治系统。从此,朱元璋成为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君主。
但是,在这种高度集权下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皇帝一个人什么都要管,什么报告奏章公文都要看,那就会有些招架不住了。
于是,朱元璋就采取了招秘书的办法来帮他处理事情。
朱元璋在五、六品官员中寻找一些既有办事能力又有文才的人到内阁做机要秘书,并给了一个大学士的称号,称为殿阁大学士。
那是在1382年,朝廷又设置了华盖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殿阁大学士。
因为他们在内廷办事,侍奉天子于殿阁,人们就称其为内阁。
内阁之制是明代的新制,它是在朱元璋废相之后出现的一种变态体制。
它既不是宰相制的翻版,又不是毫无作为的傀儡。
到了后来,内阁成为了政府机构,入阁也就是拜相。
内阁大学士中的第一名称为首辅,就是第一个辅助皇帝的人,尽管他有宰相之实。
但绝无宰相之名,原因就是明初朱元璋定下了这一制度,无人再敢更改。
朱元璋通过废中书省、收兵权的手段,牢牢掌握了国家的军政大权,但仅仅如此还是不够的。
要想保证军政管理机关的官员都忠心尽职、严格执行皇帝的命令,还需要有另外一套监察机构。
在中央设立监察机构,最早是秦国的制度。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后,建立了天朝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
秦始皇为了监控文武百官,防止百官有不法行为,特地在中央设立了御史大夫。
以后历代皆沿其制,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监察机构扩大为御史台。
这种封建监察制度为不断适应专制皇权的需要正在日臻完善着。
洪武元年,也就是1368年,朱元璋曾对御史大夫汤和、邓愈,御史中丞刘伯温、章溢等说,振纲纪、明法度者主要是在你们御史台。
这说明朱元璋对百官监察的重视。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又专门设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