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历史上名气不大,但他却知道,正是靠着这两位提出来的一个制度,曹操后来才能获得统一北方的经济基础。
而此制度,绝对适合应用于现在的帝国!
现在要做的,就是当着所有朝臣的面,用皇权力量为枣祗等人扫清阻碍,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推广并落实这个制度。
刘辩道:“朕看一些大臣尚不明白,枣卿便向~他们解释一番吧。”
“诺!”
东阿令赶紧又郑重无比的行了一礼,随即-开始解释起来。
由于得到了皇帝陛下的鼓励,他现在是越发的自信,口齿也恢复了清晰与凌厉。
随着枣祗的详细解释,众人的思路很快就变得清晰起来。
这个对策其实不难理解,拢共只分三步走。
第一步,将荒芜的无主农田直接收归国家所有。
第二步,招募大批流民,并按军队编制将其编组,再由国家提供土地、种子、耕牛和农具,让流民进行开垦耕种。
第三步,获得的收成,由国家和屯田农民按固定比例分成。
枣祗提出来的制度,在后世被称作“屯田制”。
“原来如此,确实可行!百姓能安心种田吃饱肚子,朝廷也能多攒粮食。”
“妙啊!田地能主动吸引流民前来,这样流民和废田的问题就都解决了!”
“奇怪,这并不是什么复杂的制度,为何一直就没有想到呢?”
“也只有基层官员才能想到吧,我等居庙堂之高已久,和民间已经算是脱节。”
大臣们点头称是,同时也对枣祗刮目相看。
不过一些特别的机敏的臣子,却从这个政策中剖析出了另外两个值得关注的要点。
第一,土地国有化,意味着士大夫阶级的大地主们,以后很难再随心所欲地兼并土地了。
另外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可控制的土地越来越少,士大夫阶级的权力会得到一个稳定的上限,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很难对皇权形成有力冲击。
第二,表面上这是枣祗提出来的建议,但不难看出,皇帝陛下才是这次改革的真正发起者。
如此一来,既能解决隐患,又能进一步巩固权力。
现在的皇帝陛下真的是越来越可怕了!
这时,只听盖勋问道:“陛下,臣有一问。枣县令所倡导的分田之术法,其税率如何?”
既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田地,那税率自然不能按老一套来。
而且税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屯田制”的吸引力和可执行力。
刘辩道:“问得好。这个问题,由韩卿来解答。”
刘辩道:“问得好。这个问题,由韩卿来解答。”
众人的目光又看向了队列末尾,随后只见枣祗身旁的一位官员走了出来。
此人名为韩浩,同样不是什么出名之辈,但历史上和枣祗一样,都是屯田制的发起人。
韩浩恭敬地行了一礼,道:“回陛下,回盖大人。臣以为,需根据官牛的使用情况来进行分级。用官牛者,官六私四;不用官牛者,官私对分。”
听完后,盖勋和卢植等人对视了一眼,随即点头表示同意。
老实讲无论是四六分还是对半分,这样的税率都真心算高的,甚至已经称得上是剥削了。
·········求鲜花···········
不过当前不比过去,流民们虽然很吃亏,但有一个安定的生产环境就已经足够满足了,只要能不饿肚子就行,并不会要求太多。
盖勋仔细思虑了一番后,郑重无比地道:“陛下,臣以为此计可行!”
“臣附议!”
卢植也立刻站出队列。
有两位大佬做表率,其他大臣很快就高声呼应,纷纷附议。
那些认为新制度会损害到自己利益的臣子,在大势所趋之下也只无力表示反对,只能硬着头皮表示赞同。
0
就这样,在刘辩的大力倡导下,屯田制正式确立。
这原本的历史相比,这个制度足足提前了七年。
当天下午,皇宫便发出了三道政令:
“即日起设立‘典农司’,专掌屯田事务,且可独立于郡县官制之外。”
“封枣祗为屯田都尉,总管典农司。”
“封韩浩为典农校尉,统管地方典农事宜。”
除了这三道任命外,刘辩还将屯田制分设“民屯”和“军屯”两个部分。
前者就是枣祗提出来的那个概念。
后者则是让士兵也参与耕种,且佃且守,做到兵农合一。
这样不光能解放一部分劳动力,还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军粮压力。
至于士兵们会不会因为久耕不战而退化成农民,那是几十年后再要操心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