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我的艺人天天想退出娱乐圈 > 第一百六十三章 温暾水,不够劲,狂人日记(1章求订阅!求月票打赏!)

第一百六十三章 温暾水,不够劲,狂人日记(1章求订阅!求月票打赏!)(3/4)

  这些话,以及之前的这一段,至此基本算是结束。

    开始时,要不要拍这么一段,迟余和张永辛,整个剧本都有过疑惑,因为完全是意想出来的场景。

    这个时候的迅哥儿,还不算是名人,谈不上“一面旗帜”、“相见恨晚”的评价。

    更多的是,创造中的,一种上帝视角里的情绪烘托。

    而至于迅哥儿对仲甫、守常的评价,也是一种文学创造。

    不过这时,这场戏还没有彻底结束,客人走后,一直在收拾东西的弟弟卢义说道“对了,昔日南京水师学堂,任广明等几个老同学来京公干,他们都想能见上你一面,叙叙旧。”

    站在窗前的迟余回头问“他们是来教育部办事的吗?”

    “嗯。”

    “为什么不来直接找我呢?”

    “人家知道你心情不好,不敢贸然打扰你。”

    “呵,哪里的话。”

    迟余深吸一口气,从刚刚仲甫、守常离开时的拜托的情绪里离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安排一下,我请他们涮锅子。”

    “好嘞。”

    这场戏,到这里算是结束。

    虽然登场人物多,但是因为是在一室之内,再加上演员的状态都在线,所以倒也拍的顺畅,一下午便完成了。

    而留下的这个扣子,就是下一场,剧中最为重要的一段戏,《狂人日记》的写作始末。

    “明天下午的戏不好拍,放你半天假。明天下午到,准备好情绪。”

    拍摄结束后,张永辛告诉迟余“别回酒店了,去外边转转,影城城里也行,外面也行,放松一下心态,别崩的太紧。”

    迟余点点头,道“晚上总是睡不着。”

    然后并没有什么好转的。

    做造型的时候,剧组是在京城。

    但是开拍之后,剧组就来到了南方,一部分在湖州影视城,一部分在横店影视城。

    横店影视城拍摄的,主要是京城的一些场景,比如迅哥儿的故居、比如《新青年》编辑部所在的箭杆胡同,从头到尾都是《觉醒年代》的制作团队搭建的。

    因为横店的景都是画的砖缝,为了强调质感,《觉醒年代》剧组重新贴砖,打磨并做效果。

    仲甫先生的院子里,有河北拉来的葡萄架子,山东运来的枣树。

    用执行制片人姚咏君的话说“有的时候说实话,我搭的景我在那看的时候,我都心疼。”

    迟余并不心疼。

    他只是个演员。

    苏艾菲来这里只看了一眼,就离开了。

    只是吩咐方圆,有解决不了的事情,就及时联系她。

    迪丽若白的《长歌行》已经开拍了,取景地还是在象山影视城,距离这里,也不算是太远。

    彤彤和小倩还留在京城家中,小倩虽然才刚刚十八岁,但是在迟余工作这些年,已经是个知道如何生活、如何照顾妹妹的好姐姐。

    ……

    第二天一早,迟余本来是休息。

    只是觉得闷得慌,想到园里走走,也便没有去剧组,在影视城里走着。

    走着走着,却又到了《觉醒年代》的剧组,到了迅哥儿住的院子。

    今天下午的戏,就将在这里拍摄。

    但是现在,因为在拍其他角色的戏,所以这里,只是暂时的空置着。

    这个场景,是京城的绍兴会馆的补树书屋,明天刚刚用过。

    原绍兴会馆位于南半截胡同号。

    年至年,迅哥儿曾在此居住,期间创作了大量新文学作品。

    并于年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我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会馆坐西朝东,由三组院落组成,南部二进院曾为鲁迅居住的“补树书屋”旧址。

    明天下午的戏,还是在这里拍,《狂人日记》的戏份。

    剧本上很短,了了数十字“见到好友发狂,迅哥儿内心受到触动,往日见到的一切,在他脑海中翻滚,然后诉诸笔端,便写了《狂人日记》。”

    这一段戏,拆解成了两个段落。

    一段是好友发狂这一段,不难,因为前边的剧本,已经写的相对详细。

    但是后一段,就是刚刚那四十余个字,完全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要表现出构思、以及写出《狂人日记》的整个过程。

    这一幕戏,从拿到剧本时,迟余就开始琢磨。

    没有头绪。

    直到现在,与导演有了交流之后,才终于有了大概的演的方向。

    但他仍然是忐忑不安的。

    同时,整个剧组都是忐忑不安的。

    所有人,都想着把这一场戏,拍成一个名场面,一个高能的场面。

    因为《狂人日记》在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份量,因为它的振聋发聩。

    “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

    迟余嘴里嘀咕着《狂人日记》里的句子,如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