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黑科技就该这么用 > 第261章 月球生活

第261章 月球生活(1/2)

                      在空间站工作是很辛苦的,虽说可以跟地面实时联系,还能跟家人联系,但孤寂的感觉依旧很难避免。

    而且空间站是非常封闭的环境,空间狭小的同时各种设备一刻不停的运转,只是噪音就非常困扰航天员们。

    到了月球上也一样。

    甚至因为物理距离问题,困难还多了不少。

    很多人都觉得在月球上工作很浪漫,但其中的艰苦只有驻站航天员自己知道。

    好在航天员们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意志坚定,而且还有不少航天员擅长整活,能活跃气氛。

    比如老同志聂志明。

    他一嘴的东北话直接带歪了其他两人,单口相声说的也贼溜。

    刘东和孙丽丽在外边敲了五个小时的石头,他一句“来就来了,还带什么礼物”,直接把他们逗乐了,疲惫感也散了不少。

    孙丽丽直接把箱子给他,然后踩到限位器上固定住航天服的足部,上边的智能机械臂自动固定住肩膀上的两个固定点,宇航服就站稳了。

    刘东替她打开背部的维生背包,然后她一个后仰脱离出上半身,双手撑住航天服的肩膀轻轻用力,只有地球六分之一的重力就让她的双腿轻松跳了出来。

    “呼~”

    她出来之后笑着说道“聂哥,这可是我们好不容易采集的月球岩石纪念品,很珍贵的。”

    “好家伙,月球岩石纪念品,那可太珍贵了!”

    聂志明拿着箱子非常“吃惊”,紧接着就说道“我出门去抓一把土,也才一把月球土。”

    这时候孙丽丽也替刘东打开了维生背包,他出来之后笑道“哈哈哈,聂哥,你搁这搁这呢。”

    三个人笑闹了一会,气氛完全轻松了下来。

    从7月中旬登上月球,他们已经在这里驻留差不多三个月了,再过两天,奔月飞船会把他们这段时间收集到的月壤和月岩样本运回地球,然后再装上一些物资回来。

    之所以要等三个月,是因为实用科技和航天局要搞定轨道加注技术。

    而等到12月份,最后一枚本来应该执行繁星首次载人登月任务的长征九号火箭,会再送来一座月球舱。

    之所以又送,是因为他们在旁边的陨石坑里发现了好东西。

    水分子!

    是的,月球车的摄像头还没有拍摄到确切的冰块,但检测模块已经发现水分子了,所以哪怕没有形成水冰,只要陨石坑里的月壤能“攥出水”,这里照样是优良的基地建设地点。

    所以三位航天员每天的工作都很有精神。

    当他们来到二楼生活区的时候,“嫦娥妹妹”已经为他们做好午餐了。

    “嫦娥妹妹”其实是前哨站里的智能辅助系统,不过因为它的声音是女声,所以孙丽丽就叫它“嫦娥妹妹”。

    毕竟作为月球上唯一的女性,不少人也称她为“嫦娥”或“月亮女神”。

    那月球上第二位“女性”,自然就是“嫦娥的妹妹”。

    作为实用科技出品的智能辅助系统,既然把它装到了前哨站月球舱里,那么它自然可以帮着航天员们完成各种各样的工作,其中就包括“做饭”。

    说是做饭,其实就是加热各种软装或硬装罐头。

    它能根据航天员制定的菜单或喜好,然后操控机械臂完成“做饭”的过程。

    脱掉厚重的航天服,穿着舱内服走在温暖、明亮和坚固的生存舱里总能让人心情愉快。

    月球的重力很小,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但就是这六分之一,让它有别于完全失重的太空。

    失重的环境对于游客来说很新奇,但对于长时间生活和工作的航天员来说就没那么友好了,甚至可以说一点也不友好。

    长时间待在失重环境里会令人身体不适,而且失重环境下吃饭的限制太多了,所以虽然月球上的重力很小,但是也让他们体验到了珍贵的“脚踏实地”感,并且让他们知道哪里是下,哪里是上。

    现在坐在椅子上就是坐在椅子上,不会是太空里的“坐了等于没坐,反而更难受”的情况。

    有重力,虽然小了点,但也可以让他们稍微正常的吃饭了。

    他们甚至可以端着碗用筷子吃面条。

    吃饭过程越像地球,越可以缓解他们的焦虑心情。

    他们在这里差不多三个月了,跟在繁星空间站里的航天员们对比,“类地球”的饮食环境作用非常明显。

    聂志明拿出一袋热好的牛肉炒面,取出一个一次性纸碗,打开袋子封口朝下轻轻一晃,炒面就被倒进碗里了。

    把袋子放进垃圾袋里,然后抄起筷子搅拌一下盘子里的炒面,几下之后,一盘热气腾腾的牛肉炒面就出现了。

    虽然步骤有些多,又是袋子又是碗筷的,但仪式感十足。

    地球人在月球上长时间工作生活,仪式感还是要有的。

    而且袋子和碗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