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唐:御史别参了,陛下已脑溢血 > 第44章 盛况空前,五姓七望一起来说亲

第44章 盛况空前,五姓七望一起来说亲(1/2)

    魏征在旁边说:

    “陛下,区区捉钱令史,怎么可能有如此巨款,其中必有缘故。”

    李二兴奋之情稍稍降低,看向王五。

    王五道:

    “眼下正是用钱之际,细究只会引发混乱,耽误对突厥的备战。”

    “不过陛下可以问问大臣们,有没有谁与捉钱令史勾结?”

    “有的话快点出来自首。”

    “没有的话,御史台就准备把这些契约文书烧毁了。”

    文书销毁,等于将此事揭过。

    皇帝得钱,不再追究大臣责任。

    李二点了点:

    “就按爱卿说的办。”

    他看着仓库中一堆一堆,几乎要溢出来的铜钱。

    脸上乐开了花。

    王五拿出一本册子,递了上去:

    “陛下,《天下望族谱》已经修订好,请过目!”

    李二接册子,吃惊道:

    “写好了?才几天啊!我还以为,要编写几年呢!”

    族谱考证,极其繁琐,花费几年,才是正常的。

    魏征同样大吃一惊:

    “王中丞,是否草率了些?恐怕天下人不会信服!”

    王五笑道:

    “只要把皇上的李氏排在第一,皇后的长孙氏排第二。”

    “天下就不会信服!”

    “花几年和花几天,不会有什么区别。”

    “所以,没必要浪费时间,完成打击望族声望的目的即可。”

    李二和魏征,顿时无话可说。

    确实,如果按照士族心目中的声望。

    天下第一应该是博陵崔氏。

    既然你强行要抢第一,那么不管怎么写,都会被人质疑。

    李二默默点头,翻开册子。

    只见开头第一页就是:

    “长安李氏,第一。”

    “皇族,坐拥天下,可以轻易灭掉后面所有望族,故为第一!”

    言简意赅,没有过多解释。

    却充满霸气。

    李二却皱起眉头,问:

    “为何不是陇西李氏,太上皇在武德年间,已经命人考证过,大唐源于陇西李氏。”

    王五笑了:

    “那是太上皇在乱攀亲戚,臣认真考证过,你们家是赵郡李氏的庶出旁支。”

    李二和在场的大臣,都大吃一惊。

    居然还有这种事!

    王五解释道:

    “陇西李氏,起源于春秋时的道家李耳!”

    “之后是秦国大将军李信,汉朝将军李广、李敢。魏晋时的西凉王李暠,到了我们大唐,还有李靖将军。”

    这一个个名字,都是响当当的。

    “赵郡李氏,起源于战国时四大名将中的李牧。”

    “之后的名人,类似于北魏李士谦、东魏李同轨、北齐李孝贞这些。声势就弱了很多。”

    确实,除了李牧,其他人比起陇西李氏那些人,差太远。

    “这些族谱脉络,豪门望族门清。”

    “所以太上皇强行攀亲戚,才会被陇西李氏否认。赵郡李氏觉得丢人,也不吭声。”

    “这就好比一个穷小伙发达了,回乡祭祖。结果放着正儿八经的祖宗不要,看别家门楣光鲜,就强行要认祖宗。”

    “不被望族嘲笑看不起才奇怪。”

    李二大囧。

    其他大臣窃笑。

    这个比喻实在太形象贴切了。

    王五道:

    “十八学士中的李守素,就是赵郡李家的人,尤其擅长谱学,陛下一问便知。”

    李二招来李守素询问。

    李守素躬身道:“王中丞对谱学的研究,是正确的!”

    李二瞬间沉默了。

    过了好一会,才断然道:

    “从今以后,大唐皇族,为长安李氏!”

    “朕为始祖,不需攀附什么望族。只要为唐人,武御外侮,文修德政!自然就是天下第一姓!”

    群臣高呼圣明。

    李二拿起册子,瞥了瞥王五,郑重其事的说:

    “这《天下望族谱》,朕还要仔细看看,你王五能马虎,朕可不能马虎。”

    王五无所谓。

    散朝回府之后。

    马上有人敲锣打鼓的来求见。

    那队人马,声势浩大。

    有九十九俩马车!

    每一辆,都极尽华丽。

    行走之间,还伴随着古琴与古筝奏乐!

    排面相当之大。

    让人一看见,就觉得来头不小。

    “大儒陆德明,为范阳卢氏,来与王五御史中丞,说亲!”

    周围的百姓,议论纷纷。

    那可是范阳卢氏啊!

    五姓七望之一,居然主动请当代大儒,来做媒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