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整体气势,依旧雄浑壮阔,更多的是表现出汉军的勇猛!
一曲终了,人心震撼。
曾侯乙编钟听的连连叫好,直拍手道:“好一个《十面埋伏》,当真是气势磅礴,有如滔天骇浪,扑面而来,能压的人喘不过气来,好得很,好得很!”
易泽趁热打铁,手指一动,画面一转,道:“英雄之雄壮气概,让人感叹,但女儿家之心思,也未必不能让人肝肠寸断!”
说话间,《汉宫秋月》得旋律响起。
依旧是琵琶曲,但此刻的琵琶曲,与之前的《十面埋伏》已经完全不同,甚至可以说是截然相反。
《十面埋伏》表现的是英雄气概,而《汉宫秋月》则是一种哀怨悲秋的无可奈何,以及寂寞清冷的生命意境。
闻之,似乎让人如坠深秋,顿觉身体发凉,心中哀愁。
曾侯乙编钟深切地感受到了这种内在的愁绪,但也能够感觉到,音乐中包含着的对现有局势的一种积极求变。
恰如《汉宫秋月》的原型王昭君一般,既然在汉皇宫廷之中难有出头之日,便直接放手一搏,拼出一条新的道路。
也恰是因为如此,一个女子在史书上千古留名,被无数人所传诵。
现在提及那个时代,还有谁能与王昭君相提并论?无论是名声,还是贡献。
“妙啊,妙啊!”
曾侯乙编钟忍不住发出感叹之声,“此曲看似哀婉凄楚,但蕴藏在更深处的地方,有一股勃发之生机,教人积极求变,不固囿于现有困境,属实是妙极!”
观众们一听这般解释,也顿觉耳目一新。
“原来还有这样的深层次意思,长知识了!”
“这样的意境确实隐藏的非常之深,如果不是拥有相当的音乐造诣,恐怕难以理解其中的深层次意蕴。”
“这老太太是有水平的人物啊,不知道易泽从哪里找来的这样的演员,简直是贵气逼人,一看就不简单。”
“这节目的选角从没让人失望过,一直如此!”
易泽听罢,笑眯眯的点了点头。
他可听不出太多的意境来。
说到底,易泽自身的音乐修养还是太低,即便是用尽全身心的精力,也难以像曾侯乙编钟这般,迅速地理解一首曲子其中的所有意境。
差距,有时候就是这样大。
易泽最多就是比普通人强上那么一点。
看了眼进度条,此刻已经到了27,易泽也不再等曾侯乙编钟主动要求,怪怪的继续送上名曲。
下一首,名为《平沙落雁》。
名字很美,曲子更美。
画面之中,秋高气爽。
秋天已至,天气渐凉,大雁开始成群结队往南方迁徙。
渡黄河,过长江,当大雁翱翔在南)昌上空时,引起了一个人深深的共鸣。这个人就是明朝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朱权,字癯仙,号丹丘先生,人称贤王奇士。
朱权随着大雁的阵阵鸣唱,微服简出,独自一人悄悄南下,一路从南)昌追逐到衡)阳。
大雁南飞到回雁峰时停下脚步,此山峰侧旁有座美丽的东洲岛,貌如巨舰,日夜飘浮在奔流的湘江中,绿水滔滔,波光粼粼。
秋冬季节,江水消退,小岛的南端便袒露出一方很大的平整沙滩。
天气晴朗的时候,大雁们总在回雁峰附近的上空列队飞翔,有时排成人字,有时排成一字,十分壮观。
雁儿们飞累了,便降落到东洲岛的沙滩上歇息,好一幅平沙落雁的奇观。
朱权完全沉浸在这平沙落雁的情景里,那“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的壮观与朱权“少年奇才,鸿鹄之志,心如止水,归隐天下“的人生反复碰撞、融和。
朱权情景交融,抱琴而立,情不自禁地奋笔疾书,心潮澎湃。
当他回过神来的时候,一曲《平沙落雁》已经谱成。
朱权兴奋不已,立即抚琴弹奏。
曲谱音和韵雅,委婉流畅,隽永清新。
此时意境,再一次变化了。
不再是《汉宫秋月》的哀婉凄楚,也不是《十面埋伏》的英雄气概。
曾侯乙编钟闻听此曲,忍不住赞叹道:“通体节奏三起三落。
初弹似鸿雁来宾,极云霄之缥缈,序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岩来。
其欲落也,回环顾盼,空际盘旋;
其将落也,息声斜掠,绕洲三匝;
其既落也,此呼彼应,三五成群,飞鸣宿食,得所适情,子母随而雌雄让,亦能品焉。
简直妙极,妙极,此曲浑然天成,意境唯美,好一副平沙落雁之图景,跃然纸上!”
此刻,进度条直接飞跃至36!
易泽心中一喜,在《平沙落雁》结束之后,将同是琴曲的《梅花三弄》奉上。
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