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也不例外,事实上,他也是一改五代浮华之文风,主张清新俊逸,有感而发。
因此,新党要找出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太简单了。
就好比现在语文考试做阅读理解。
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
怎么理解?
如果是学生这样写作文,老师肯定嗤之以鼻,只说是啰嗦累赘。
直接写我家门前有两棵枣树不就行了?
当然,鲁迅先生这样写自然有他的用意,只不过他不曾明说,因此后人也只能够连猜带蒙。
至于正不正确?
谁知道呢。
或许就是单纯的以先生自己的视角看过去,先看到了某某,再看到了某某。
硬要扯很多,也能够扯出来。
比如说:院子外边有两棵树,先说一棵是枣树,那么读者会以为院子外面有其它的东西,但是其实没有其它的,也还是枣树。体现了孤寂、单调的情感,还有对这种单调状况的无奈。渲染了一种孤寂悲凉的气氛,也引导了全文的主要氛围。
标准答案,能拿高分。
因此说来,一篇文章,在作者书写出来之后,它的含义,便脱离了作者本身。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还记得那一条眼中闪着诡异的光的鱼吗?
因此新党想要从苏轼曾经的文章之中断章取义,太简单不过了。
挑出几句,而后说他是这样的意思。
是对皇帝不忠,对社稷不满。
皇帝也是人,特别是宋朝的皇帝,没几个是贤明的主,大抵才能品行也就是个一般的水准。
所以,满朝文人,都在说苏轼的坏话,都在说苏轼如何如何,皇帝心里也慌。
别看皇帝龙袍加身,万人之上。
但是绝大多数皇帝,都没这样的魄力,去驳斥满朝官员。
不敢,也不能。
因此,苏轼上任三个月后,就被御史台的官吏逮捕,押解京师。
其中受到牵连者,达数十人。
这也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
毫无疑问,这是小人的胜利。
……
“四年之后,好像就是乌台诗案了吧?”
“是啊,因为新党的小人行径,苏轼锒铛入狱,几经生死。”
“优秀的人总是会受到妒忌,就好比你们羡慕我的颜值一样。”
“啊呸,歪瓜裂枣,可敢报上名来?”
“谢邀,本人吴彦1祖!”
“彦祖你也看节目啊,我是胡1歌啊。”
“靠,两个臭不要脸的!”
画面之中,易泽越过篝火,继续往前走。
星月灿烂,光辉洒落世间,却留不住易泽的背影。
斗转星移,世间变化。
易泽没有停顿,直到一座监牢之前。
这里有着重兵把守,但同样无法阻挡易泽的步伐。
走进之后,监牢之中冰冷的环境,让观众心头为之一颤。
“我的天啊,这监牢怎么如此的真实?我感觉浑身直发冷。”
“阴暗潮湿,处处都透着衰败。”
“心疼东坡哥哥,这样的环境怎么熬下来的?”
“该死的新党,竟然把苏轼抓到这样的地方。”
牢狱之灾,无可避免的到来。
监牢之中,苏轼脸色有些灰败。
身上多了许多伤痕。
“天啊,还动刑了!”
“说好的刑不上士大夫呢?”
“心疼苏轼。”
此时苏轼的眼中有着些微的惊惧,以及对人生的怀疑。
他不清楚自己到底犯了什么错误。
即便是受刑之时,他也只能一只念叨着那一句。
“我无罪!”
是啊,谁都知道苏轼并没有什么罪行。
但明眼人也都明白,皇帝的怒火已经被一群小人给挑拨起来。
有没有罪,很重要吗?
易泽站在监牢之外,看着里面有些颓废的苏轼。
“先生,你可知罪?”
一句话,苏轼抬起头颅,仔细的看了一眼。
“是你啊。”
苏轼挣扎着站了起来,踉踉跄跄的来到易泽面前。
眼神之中,有着哀伤。
但依旧坚定。
“我无罪!”
他的呼吸声有些急促,声音有些虚弱,但是意志依旧坚定。
就像是一头骄傲的凤凰,不肯地下自己的高傲的头颅。
“这就是文人风骨吗?”
“宁死不屈,宁折不弯,好样的!”
“硬骨头,这才是值得学习的榜样。”
“富贵不能淫,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