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白龙刘骁 > 第223章老李来了

第223章老李来了(2/3)

坐标的指引,最好的参照物就是铁路线,虽然被义和团拆的七零落,路基还在,就这样一直飞到北京城。

    京师依然乌烟瘴气,到处是抢劫和纵火,刘骁压低机头,飞向紫禁城,在皇宫上空绕了一圈。

    西苑瀛台上的光绪皇帝听到空的轰鸣,抬头看去,一架铁鸟掠过,他颇感惊愕,这一定是洋人新发明的玩意,难道是来营救自己的,赶紧挥手,可惜飞机上的人根本没留意到他,只有相机的快门一闪,将皇帝的身影定格在画面。

    储秀宫,慈禧太后也听到了异样的声音,她打发小李子出去看看,李莲英出门瞧了半天,啥也没看见,回来复命说没有异样,天下太平。

    “我这右眼皮老跳是怎么回事?”慈禧说。

    李莲英想说贴个白纸条不就白跳了,可当下的局势不适合逗闷子,他只能宽慰老佛爷,有王爷大臣们顶着,出不了事儿。

    “我怕的就是他们哥几个。”慈禧说,“载勋载澜都是气性大的主儿,得理不饶人,我怕他们和洋人再打起来。”

    李莲英心说您这是明知道那几个货不靠谱还要用,这能赖谁。

    他也明白太后的难处,汉臣不可信,爱新觉罗家的人好歹能信得过。

    正说着呢,载漪进来报丧了。

    “太后,出事了,天津出大事了,兵变,把载勋载澜哥俩给扣了,说要送给洋人祭旗!”载漪拳头握紧,眼充血,愤然道“奴才就知道,这帮汉人没一个忠心的,卖主求荣,天理不容。”

    慈禧心里一惊,这两天老是不踏实,原来真出事了,她忙道“端王莫急,坐下来慢慢说,小李子,传荣禄。”

    天津兵变,朝廷束手无策,天下汉臣都不奉诏,就拿近在山东的袁世凯来说,太后那么疼他,关键时刻都掉链子,天津那帮将帅,宋庆老糊涂,聂士成心里有气,湖北兵更是九头鸟,指不定带着张之洞什么密令来的,偏偏朝廷拿他们一点招都没有,一纸圣旨就能摘顶戴,夺兵权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不大工夫,荣禄来到储秀宫,慈禧临危不乱,首先盘点手上能用的兵马,荣禄掰着手指头给她算,京城还有旗护军,神机营、健锐营、善扑营等五万人马,武卫军两万人,武卫后军一万余人。

    “董福祥是个忠心的。”慈禧叹道。

    董福祥是武卫后军的总统,这支二十二个营组成的军队又称为甘军,是从西北甘肃调来的部队,早年是造反的民间起义军,被招抚后参与平叛,战斗力极强。

    荣禄也叹息,越是发达地区的汉臣越是不可靠,反而是西北落后地区来的将领忠心耿耿,甘军装备最落后,也没有德国教官,新式军装,穿的是长袍马褂,拿的是老式单发步枪,但就是能打敢杀,日本外交官就是甘军杀的,马粪也是他们填的。

    现在天津诸军已经不能信任,京城里的旗绿营战斗力低下,武卫军也不行,唯一能指望的就是甘军了,慈禧下令给董福祥赏赐,给甘军调拨军火。

    荣禄嗫嚅了一下,没敢说实话,进口军火都被湖北练勇搬走了,现在兵部仓库里只有老式的大抬杆了。

    ……

    怡和洋行的客轮驶入了渤海湾,这艘英资轮船上除了一千二百名从上海登船的英军之外,还有一位特殊的客人,就是大清国的全权特使李鸿章。

    本来李鸿章计划在上海盘桓到尘埃落定再北上,一则他担心太后举棋不定,朝令夕改,二则洋人的态度也很含糊,并不统一,三则谈判这种事情,属于出力不讨好,他在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时,被日本刺客开枪击,脸上的子弹到现在没取出,又被国内外人唾骂,成了卖国贼,可换了任何人来,又能比自己做的更好么。

    随着天津兵变的发生,李鸿章感到了危机,如果再不出马,恐怕事态会向不可预料的方向进展。

    李鸿章七十岁了,已经到了垂暮之年,他办了一辈子外交,自认为是大清外交洋务第一人,这个岁数本该怡儿弄孙,颐养天年,可寻常百姓的快乐怎么能抵得过手握权柄的满足,所以他哪怕累死在任上,也要为国效劳。

    轮船靠在千疮百孔的码头上,军队下船的同时,李鸿章一行人也下了跳板,大群的长袍马褂在卡其色的英装映衬下,分外违和又显眼。

    理论上战争还在继续,敌国的军队与本国的谈判代表却从同一条船上下来,也只有大清才能出现这幅奇景了。

    李鸿章做过北洋大臣,对天津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从大沽下船,有两条路径可去天津,要么坐火车,要么坐内河汽船,可现在两条路都不通,铁路被武卫前军拆了,海河上飘着水雷,船不敢进,只能乘坐马车前往天津。

    登岸之后,老李一度陷入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在大沽口的都是列强军队,没有外交使节,好在联军有熟人,最为热情的竟然是俄国人,俄国将军派了一名叫安德烈瓦西里耶维奇的海军少尉带着三十个俄国水兵护送他去天津。

    俄国人的善意不是白给的,这点心思老李心知肚明,几年前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时,李鸿章代表大清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