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视频剪辑:开局盘点十大帝王 > 第二百章 商鞅变法

第二百章 商鞅变法(2/3)

断。

    而叛军便可长驱南下。

    到那时,恐怕十个郭子仪也救不了李唐的江山。

    睢阳只剩下千把号疲弱不堪的残兵,最终陷落。

    睢阳坚守了十个月之久,叛军付出伤亡十二万人的代价。

    南霁云、雷万春、张巡等三十六人拒绝向叛军投降,全部遇害。

    但睢阳的坚守为唐军总体作战赢得了时间,期间郭子仪指挥大军收复了长安。

    可叹的是,睢阳失陷仅仅三天之后,官军大部队赶到,又夺回了睢阳。

    只差这三天,南霁云等“三十六将”以悲壮的方式名垂青史。

    随后官军收复了东都洛阳,朝廷论功行赏,睢阳保卫战的主要将领也得到追封。

    南霁云被追赠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大都督。

    后来的北宋朝廷更为淮阳保卫战的将领们立庙祭祀,南霁云被尊为“二龙神君”。

    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如此评价睢阳保卫战,“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彼时,大唐的天下之所以不亡,就在于睢阳保卫战。

    韩愈这段话出自《张中丞传后叙》,这篇文章里记述了南霁云的事迹,被正史采用。

    如果不是韩愈,南霁云的事迹可能早已埋没。

    南霁云殉难的时候,他的儿子南承嗣才七岁。

    唐肃宗下诏褒奖南霁云的后代,于是南承嗣获封从四品的官位。

    不过,按照唐肃宗的本意,南承嗣获得的封赏可能更高。

    柳宗元在《送南涪州量移澧州序》中说道,“君之土田之锡,犹挫于有司之手。”

    这段话表明,有些朝臣反对给南承嗣更高的官衔,唐肃宗不得不妥协。

    柳宗元又写道,“故君南承嗣自未成童,品常第四,人犹曰于古为薄。”

    也就是说,时人也认为朝廷小气,才给南承嗣一个四品官的职衔,远不如前朝尊崇英模的态度。

    包括柳宗元在内的唐代人说朝廷小气是有根据的。

    例如汉武帝年间的韩千秋,主动请缨,率领两千勇士南征越国之乱,结果全军覆没。但汉武帝欣赏韩千秋的勇气,把他的儿子韩延年封为成安侯。

    南承嗣虽然没有他父亲的盖世神勇,也一直以父亲为榜样。

    后来唐军征淮西、平定淄青节度使叛乱的时候,南承嗣两次要求从军效力。

    从柳宗元为他代写的奏书里可以得知,朝廷没有批准他从军。

    但这足以证明,南承嗣作为忠烈之后,也很想立功,至少不愿意坐吃父辈的功劳而碌碌无为。

    …………

    “混账!”

    “我大唐有这样的人才,他的后代给点嘉奖竟然如此小气?”

    “竟然还有人反对对他进行嘉奖?”

    唐太宗李世民看到这里顿时火冒三丈。

    如此英雄,做出如此功绩,难道不应该嘉奖?

    若是没了南八,说不定大唐江山都没了。

    所以李世民很是不懂,这帮朝廷命官到底是怎么想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南八救了他们的命,可是他们呢?

    怎么报答的?

    这种事情简直让人难以接受。

    若是人人都这样,还会有英雄愿意真心为朝廷奉献吗?

    …………

    南八的篇章到此结束,接着将带来另外的悲情人物的事迹,敬请期待。

    而后,在众人的观看中,天穹之上的投影再富变化。

    …………

    盘点华夏十大悲情人物。

    上榜人物——商鞅。

    所属朝代——秦。

    说起商鞅,就得说他的变法。

    奏国能统一六国,关键也在于变法。

    但最先变法的,并不是秦国。

    整个春秋时期,中原各路诸侯轮番称霸,秦国也一直想冲出函谷关在中原露个脸,没能成功。

    秦穆公也只是向西拓地千里,东面有强大的晋国阻挡,秦国想冲出关中很难。

    到战国时,魏国在李悝的变法下首先称霸。

    魏文侯以李悝为相,以吴起为将,一度占领了河西之地,压得秦国喘不过气来。

    吴起是个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变态狂,杀妻求将,与士兵同吃同住。

    秦国在吴起面前,连战连败,毫无还手之力,几乎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

    魏文侯死后,魏武侯继位,吴起功高盖主,受到权臣的猜忌,于是逃往楚国。

    秦国这才有了喘息之机。

    吴起在魏国的时候,只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到了楚国之后,受到李悝的影响,吴起也开始变法。

    楚国在吴起的变法下更回强大,向南攻打百越,扩张地盘。

    楚国不像魏国,楚国是个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