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视频剪辑:开局盘点十大帝王 > 第一百九十二章 关羽被称为武圣是清朝推崇的

第一百九十二章 关羽被称为武圣是清朝推崇的(2/3)


    摆在了努尔哈赤祖先的那个位置上。

    按道理来说,关羽不是一个汉人吗?那可是响当当的汉人啊!

    为什么清代统治者对于关羽这么推崇呢?

    首先是清代的前几位统治者。

    努尔哈赤、皇太极还有多尔衮。

    他们虽然是满人文化不高,但是对于汉人文化是特别的喜爱。

    但是也由于是满人文化不高,所以你让他读一点诸子百家这个经典著作恐怕难。

    但是读一读像三国演义这种还是比较容易的。

    所以在宋代有一句话叫“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说他这个学问太差,就懂半部论语就把天下给治理了。

    但是在清代可有一句话叫“半部三国打天下”这个事还真是真的。

    清代的前期统治者,就是一边看着三国演义这个通俗,一边用三国里的智谋跟明军对战,最后把整个中原给吃了下来的。

    喜爱三国成为清代统治者,推崇关羽的第一个原因。

    但是接下来在事情演变过程中,有一天突然有一些满族发现,这个历史的画像上,这个关羽关云长这老爷子,怎么跟咱这努尔哈赤这个,咱们这皇上长得这么像。

    这俩人都是个标准的大长方脸,都是这个标准的丹凤眼和卧蚕眉,但是神情都是非常的庄严肃穆。

    只不过呢努尔哈赤是白脸,关羽是红脸,所以后人就把努尔哈赤称为白面关公。

    甚至有人说,说努尔哈赤这一生的征战以及最后的结局,跟关羽关云长非常像。

    所以有人就穿凿附会,说这努尔哈赤即便不是这个关羽关云长托生的,起码也是关羽下凡来人间呆了那么一段了。

    因此上清代的前期统治者,就非常愿意把努尔哈赤和关羽并论。

    因为毕竟明末清初的时候,关羽在整个华夏人老百姓中,那也是享有相对比较高的地位和忠义、勇猛这样一些优秀品质的。

    那么作为一个外族入侵者来讲,他是非常想把自己的统治者,打造成有一定亲和力的,这样有备于他统治。

    其实类似的事以前发生过。

    举个例子说,唐代刚刚成立的时候,唐代统治者姓李,所以他们就把自己跟道家的创始者,老子李耳相提并论,说我们唐代统治者那就是李耳的后世。

    所以我们也是君权神授,于是努尔哈赤获得了白面关公的称号。

    那当然各地的大小官员就更愿意去造关庙,因为在他们心里造关庙其实就跟造努尔哈赤庙没太大区别。

    这样既能讨好当地百姓,又能够讨好上级领导,这个事何乐而不为呢!

    那么当然到了清代差不多稳定住了统治局面之后,事情又发生了变化。

    清代稳定住了统治之后,它急于通过一种方式跟广大的中原地区,跟华夏人民有一种心理上的沟通。

    让大家觉得我们虽然是外族入侵过来的,但是毕竟咱们以后可就是一家人了。

    民族可要融合,那么怎么融合呢?

    他需要推崇效孝义、推崇忠义。

    这个时候他当然也需要推出一些人来作为忠义的代表。

    那么挑选古代的各种武将,自然关羽是比较好的。

    大家也说了岳飞其实也不错啊!

    没错,其实清代统治者对岳飞也还是不错的!

    但是毕竟岳飞这个话好说不好听,毕竟岳飞当年打的可是他们清代的祖宗。

    所以与其推崇岳飞不如推崇关羽。

    对关羽的推崇就这样一直到清代末年,到了最高峰的状态。

    光绪年间给关羽上了二十六个字的谥号,这个谥号比慈禧太后的谥号还要长。

    清朝在入关之后效仿明朝,对关羽崇奉有加。

    顺治帝将其列入“群祀”之中,每年五月十三日致祭,意在于利用关羽的神话力量巩固其统治。

    雍正三年,清廷追封其为三代公爵,“增春、秋二祭”。

    五年,又重修京城白马关帝庙,将关羽祖、父三代木主供奉庙中,并制定五月十三日祭仪。

    乾隆五年清廷又对关羽及三代的祭仪进行完善和确定。

    由此至道光年间,关羽祭仪没有明显变化。

    乾隆三十三年又将京师地安门外关帝庙正殿和大门的蓝瓦改为黄瓦。

    六十年其已被加封为“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

    道光八年,关羽封号增至十四字,称“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

    此时的关羽已经成为忠义勇武的典范、道德人伦的楷模和“御灾捍患”的神灵。

    关羽成为清王朝统治的神异法宝,其道德形象,可以引导臣民的价值取向,其神威力量,可以震慑被统治者的反抗。

    在清朝前期,“神道设教”为巩固帝国统治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用;到了晚清时期,朝廷愈发依赖关羽神灵来维系摇摇欲坠的帝国大厦。

    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