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顽贼 > 第五百零三章 偶然

第五百零三章 偶然(2/3)

:那大帅你知不知道,你的平贼将军,跟刘承宗的贼将军,有啥不一样?

    李鸿嗣自问也是西北对元帅府军备比较了解的人,信口拈来道:平贼将军比他的贼将军大!

    这话确实没说错,平贼小将军仿制的是高迎祥版的狮子炮,三百斤;刘承宗列装的铜狮子炮,是后来的流寇改良版,二百斤,威力和射程都略差,但是对后勤要求低,机动性更高。

    柳绍宗闻言,神情有些古怪:那大帅还是随我登西城墙吧,他的贼将军比你的大,大太多了。

    李鸿嗣登城,就发现城外从早前的两三千人轮换的围城营地,变成无边无沿的万众连营,前线的军队也零零散散地推进至离城四里,数不清的军士正埋头苦干,把几座营连接起来,形成纵横交错的壕沟。….

    在那些壕沟最前沿,只是粗略一扫,他就看见许多元帅府军官模样的人端着望远镜看向城头。

    随着柳绍宗的指引,李鸿嗣终于看见他口中刘承宗的贼将军,那是一门体形近丈的生铁大炮,使用元帅军招牌式的双轮炮车,车轮宽得像柱子一样,成群结队的士兵正在帮那门大炮调整炮口。

    李鸿嗣只是看了一眼,眼珠子就在那门炮上挪不开了。

    他并不是没见过这样的炮,见过,大明在中央层面第一次仿制红夷炮,仿制的就是这种口径、长度的大炮,从船上搬下来的。

    单在去年,朝廷给宣府一镇,就调了西洋炮一百三十七位,硝石十四万斤,但是在野战,尤其是西北战场上,根本用不着这样的炮……这玩意在官军手上根本用不着。

    以至于李鸿嗣脑袋里,压根就没有这种炮出现在战场上的概念。

    正当他因为刘承宗的二十斤大炮感到震惊的时候,刘承宗在城外端着望远镜,也陷入对凉州城的迷糊里——啥年代了,咋还有这么高的城呢?

    凉州古城对这个时代的将领来说,谁见了谁迷糊。

    军事技术的发展,一直是成体系的因敌制宜,有矛就有盾,绝大多数时间实现动态的攻守平衡,当某个技术取得巨大进步,就会在短时间里打破平衡,但最终随着技术扩散,平衡还是会回来。

    城墙也是如此,在那个主要依靠攻城塔等方式压制城头守军的时代,城墙是越修越高,这座凉州城就是那个时代的遗迹,但这一趋势被蒙古人大量使用的回回炮改变了。

    越高

    的城墙,意味着底基越厚,上面越薄,而且越容易被投石炮打出来的巨石击中……到明代负责防守和压制城头兵器的基本上都是火炮。

    压制能力变强了,防守能力也变强了,这个时候再花费大量精力让城墙高上那么一丈两丈,能起到的意义不大,性价比变低了。

    因此现在的县城、卫城墙基本上都是两丈来高就够用了。

    刘承宗端着望远镜仔仔细细盯着这座城池,缓缓摇头道:这是一座遗迹,象征大明三大武功的遗迹。

    立在身侧跟刘承宗讲述昨夜鬼兵乱战情况的蜂尾针,听到这句感慨,不由得好奇问道:大帅说的是,三大征?

    三大征?刘承宗笑着摇摇头,指着凉州城解释道:这是座古城,只有古城才会把城墙修得这么高,我说的是明初光复燕云、云贵与河西。

    河西从巨唐的归义军节度使;燕云十六州从石敬瑭割地求援,都是沦落胡尘数百年,明军从关中进军河西,要专门设立翻译馆,我在新城府上还有一本当时编的《河西译语》,光复河西、燕云,几乎是重新开始的域外远征。

    现在,河西所有人,老祖宗都是从沃野千里的中原腹地,带着婆姨娃娃卷铺盖,跑到边疆杀***吃沙子的好汉。….

    说罢,刘承宗拍拍蜂尾针的肩膀,笑道:闲暇多读书……这座城的守将是谁?

    丁国栋说白天是个叫柳绍宗的,我晚上对的是副总兵李鸿嗣,要不末将去把夜里俘虏那个唐明世叫醒问问?

    提到唐明世,刘承宗不禁露出笑容,摆手道:别叫他了,找个人,到城下送封信。

    唐明世是老倒霉蛋儿了,凌晨挨了一棒子,睡的可香了,到现在还没醒。

    刘承宗估计他挨的那一骨朵没啥事,就是这几天被蜂尾针和丁国栋折腾的天天不敢睡觉,如今被俘,既不愿被逼问情报,还能能好好补补觉,所以就蒙头使劲儿睡了。

    所以他也没有叫醒唐明世的想法,就想着让他睡,看他能睡多久。

    片刻之后,一封书信被元帅军的甲士射到月城上,很快守军就拿着书信找到李鸿嗣和柳绍宗,道:大帅,敌军写给柳将军的信。

    李鸿嗣没有多说,接过书信直接递给柳绍宗,道:看看写的啥。

    柳绍宗拆了书信,信的内容很短,看上去就短短几句话,却让他的表情像吃了苍蝇一样,从头恶心到尾,最后更是干脆甩手把信递给李鸿嗣:大帅看吧,这个家伙是有……是真有礼貌啊!

    李鸿嗣一看书信抬头就乐了,在骆驼城的时候刘承宗也派人给过他一封劝降信,信上也是兄长来兄长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