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她实在无此等天分与笔力,胸无沟壑,不敢托大,但是自家的小院住的舒坦就会,她也并不想去请什么名家来设计,实在也没那个派头和需要。
与小丫的院子对应的梯形大角的院子是转变留给姐姐一家的,姐姐虽然出嫁了,可是家里也应该有她的位置,是独属于她的一方天地,不许任何人随意更改,圈占作他用。
秀秀之前的屋子就是小丫现在住的那一个,小丫八岁以前都是跟着爹娘挤在一个屋里的,虽觉得很不方便,可是娘不放心她,也是家里没有别的空屋子可以让她一个人独自居住。
在小丫的强烈抗议下,郭氏只得让她挪到姐姐的屋子里,只是在外侧支了一个小床,姐姐出嫁后,她才终于有了自己独立的个人空间,后来又求哥哥将屋子隔开,外间做了一个小小的书架和书桌。
后来姐姐也很少回娘家,而且多是当日来回,鲜少留宿,住处不便也是重要原因,这两年姐姐回来的多一些,都是住在抱厦里,那里本来是放粮食稻谷的,现在家里也不存粮,便腾出来盘了一个大炕,冬日里住在里面很是暖和。
看着小丫一个人独住一屋,还对屋子任意改造,收拾的清爽雅致,屋子里衣柜,屏风,梳妆台,书架,书桌,一应俱全,秀秀不是不羡慕的。
她在这屋子里住时,因家里银钱短缺,那时也无甚想法和眼界,别人家的女孩子都无力也无银钱做主自己的屋子该如何布置,更何况女孩子总是要嫁人的,嫁出去之后就很少回来了,家里也不会用多余的银钱给她收拾屋子的。
现在常住县城,她也见识了一些大户人家的夫人小姐的闺房,心里还是想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屋子,可不受任何人的影响布置装饰,任是幔是幛,是纱是屏,都由自己做主。
婆婆家自然不可能有这个条件,她过年时想打个时兴的带花纹的木床,都被婆婆说是败家。
她收到小丫递来的口信儿,要在娘家新起的院子里,给自己留一个小院,问她有什么意见,想修成什么样的。
她鼻头有些酸酸的,还是自己娘家最好,尤其是这个妹妹,以前都与自己并不亲近,这两年却事事想着自己,真是贴心极了。
这回她要自己做主了,也不打算与李东峰商量,这是自己娘家的院子,问他的意见做什么。
她坐在屋檐下看着门前的石榴树,红灿灿的看着喜人,心里愉悦的给妹妹回了一封长信。
很久不曾拿笔,有些生涩,但是基本意思还是说清楚了的,妹妹应该能明白的。
小丫接到姐姐的信时,她已经打了好几个草稿,将自己见过的还有印象的几家小姐的院子都画了一遍,有清雅纯美的,也有繁复华丽的,更有开阔英气的。
只是姐姐想要的院子大概还是要偏田园一些吧,毕竟乡情地谊才是一个农女的根吧,这样显得更舒服自然亲切些吧。
拿到姐姐的信,她还是有些讶然,不过也能理解,自己没有拥有过的东西肯定更有吸引力吧,谁不喜欢新鲜的玩意儿。
自己想给自己的小院建的廊檐,秋千,可都不是一个小村姑该想的事儿。
姐姐想有一个屋舍华丽,院内有塘,有花,无菜地的院子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谁说什么出身就必须喜欢什么样的东西。
农村出身就非得喜欢种地吗?自己对菜地的那点执念也是因在现代时住高楼留下的一点缺憾吧。
大体的设想和需求都已经有了,整个院子的框架和结构基本定型,至于详细的种树种花种草之类的事情,看个人喜欢吧,自己只负责在图里留出相应的位置就好。
更遑论家具陈设,一概自专,自己的地盘自己做主。
这几日于大龙除忙着商议采买各种砖瓦石料之外,还抽空去了一趟府城,找了最有名的一个车马匠人,给自己家打造了两辆适宜长途行走的新马车,至于拉车的马就用家里用惯的那两匹,温顺好调理些。
按说一家三口出门,一辆马车就够用了,小丫却说难得请到上好的匠人,就做上两辆,以后还用的着的。
于大龙也觉得没有什么,备着也好,以后小永去京城赶考正好用的着。
他哪里知道这辆马车是妹妹给她自己准备的。
郭氏在小丫的建议下一直在家做棉垫子,缝新被子,还有出门要带的各样物事,都得准备齐全了。
衣物自不用说,里外至少各带三套,路上换洗着穿,洗漱的杯盆也要带上两套,牙枝叶带了两套备用的。
还有两个小炉子,两篓银炭,碗筷茶杯,一应俱全。
吃食要带上两坛腌菜,脆脆的黄瓜,嫩绿的韭菜,腌制后依旧颜色鲜艳的青红辣椒,大头菜和大白菜做成的泡菜更是必不可少,还有三罐辣椒酱,下饭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