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昱正在观看这份感谢信的时候,符金环、符思仪两个人兴高采烈地出现在了他的书房里。
“夫君,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父亲从碎叶城来信了,这是他给你的奏章你快看一看吧!”
钱昱闻言就放下了手里面的感谢信,接过了符金环递过来的符彦卿的奏章。
看过符彦卿的奏章之后,钱昱方才明白原来是老丈人把碎叶城的皇宫、城池等全部都修建好了。
符金环一边逗抱着的孩子玩,一边漫不经心地问钱昱什么时候,带她们姐妹去碎叶城看一看。
钱昱没有直接回答符金环的问题,而是询问起来了符彦卿多久来一次家书。
通过符金环的讲述,钱昱明白了符彦卿之所以能够经常与符金环、符思仪姐妹二人通信,完全是借助于朝廷的官方驿站。
驿站是古代专供官府传递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在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
符彦卿能够享受到这样方便快捷的有利条件,可是,那些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就没有这个福利了。
否则,历史上的大诗人杜甫,也不会写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千古名句。
穿越过来这么多年,钱昱当然知道老百姓,在平日里传递一封家书是多么的不容易。
随着可以管理的疆域越来越大,钱昱觉得是时候把后世的邮递业给发展起来了,老百姓确实也需要这样的一个机构。
其实,从秦朝开始,历朝历代都会建立庞大而完备的邮驿系统。
驿站林立,驿马飞驰已是很常见的景象,但是这种驿站网络只为官府传递公文和军情,私人通信却只能望驿兴叹另想办法了。
老百姓与杜甫等待家书的心情一样,他们除了独自忍受思念亲人的痛苦,剩下的就是寄希望于那些顺路的人了。
晋代有个叫殷洪乔的南京人,做官之后要到江西的豫章去上任。
金陵和豫章之间有长江、鄱阳湖、赣江相连走水路很方便,但是对于古人来说毕竟路很远,难得有人能够往来一次。
因此,听到这个消息的人们纷纷请殷洪乔捎带家信,他当面不好拒绝人家的恳请,就收下了大家的家信。
在长江边,殷洪乔就把别人委托他捎带的信件,全部都投到了江水里。
看着在江中翻滚浮沉的书信,他自言自语地说“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作寄书邮也!”任凭信件随着江水东流而去。
后来人们就把托人捎信捎不到的情况,称作“洪乔捎书”,若盼望书信早日与亲人见面,就说“洪乔莫误”。
古代的人们要想寄送一封家书就是这么困难,经过千辛万苦的传递,真正能送到收信人手里的很少,“乡书十寄九不达”就是其生动的写照。
钱昱记得这个千百年来困扰广大百姓的难题,终于在明代永乐年间化解了,这是因为当时出现了一种机构叫做民信局。
民信局是由私人经营的赢利机构,业务包括寄递信件、物品、经办汇兑,各地设分店和代办店,各民信局之间联营协作,构成了民间的一张通信网。
钱昱做的当然比民信局要先进的多,这就是拥有穿越身份好处的最大优势。
钱昱决定在成立邮递站之前,先把家书上面的那一小枚邮票给搞出来。
世界上最早的邮票是英国罗兰?希尔爵士发明的黑便士,中国最早的邮票是清朝的大龙邮票。
在邮票诞生之前,邮政收费是按照信件用纸的张数和投递路程的远近逐件计算的,而且是由收件人支付邮资收费的标准也很高。
改变这种现象的是一个中学的校长,他的名字叫罗兰?希尔。
年代的某一天,伦敦一个中学的校长罗兰?希尔正在街上散步,他看到一位邮递员把一封信交给一个姑娘。
姑娘接过信之后匆匆瞟了一眼,马上又把信还给了邮递员不肯收下。
希尔十分纳闷,在邮递员走了以后,他好奇地问姑娘为什么不收下信件。
姑娘羞怯地告诉他,信是她远方的未婚夫寄来的,因为邮资昂贵她支付不起,所以不能收。
不过,她已经从信封上了解到了对方的情况。
原来,他们约好在信封上作一种只有他俩才懂得的暗记,这样就用不着看信的内容而可以互通音讯了。
希尔深感邮政制度给人们带来的不便,他决心对这件事情进行改革。
那时,英国的邮政制度十分繁琐,除了国会议员享受免费邮寄信件的特权外,其他人寄信都是邮资昂贵。
一封普通国内信件的邮资竟高达6便士,最高的收到了17便士,而当时英国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大约是18便士。
因此,拒付费用、拒收来信的争执时常发生。
在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分析、计算和创新后,罗兰?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