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忽如一夜风雨骤 > 第一百九十五章 文灿辞官装糊涂

第一百九十五章 文灿辞官装糊涂(1/2)

    写罢奏疏,因为自觉有不便于于奏疏中明言的内容,杨嗣昌好不容易挨到次日天明,一大早就进宫去见崇祯。

    听过杨嗣昌的奏对后,崇祯的灰心丧气一扫而光。杨嗣昌告辞出宫后,连膳也顾不上用,径去读杨嗣昌的奏疏,越读越觉得这正是摆脱目前困局的灵丹妙药。

    为此,崇祯居然失眠了,翻来覆去折腾了一宿,至凌晨才勉强迷糊了过去。

    迷糊中,但见李自成、张献忠等流寇均已伏诛,不,应该是归降,他们都带了兵向清兵、朝鲜、蒙古等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清兵、朝鲜、蒙古等纷纷俯首称臣。

    国内,开始风调雨顺,那些扯皮不清的朝臣们竟也不再扯皮,个个廉洁勤政,把各地治理得好一派兴旺景象。

    他自得起来,蓦然,脚下陡然凹陷成渊,一个不小心,他居然掉了下去……

    他不由大叫了一声,醒了过来,见有小太监匆忙过来察看,忙掩饰地道“什么时候了?”

    这小太监道“启禀皇上,天早就亮了,杨嗣昌杨大人已恭候多时了。”

    崇祯“哦”了一声,忙道“请他进来吧。”

    杨嗣昌素闻崇祯勤政,不想自己竟等了这么久,免不了要想“难道他故意如此?是不是他又反悔了?不该呀,可他又为何让咱等这么久?”

    正想,闻得里面有请,匆忙进来,但见崇祯仍睡眼惺忪,登时明白过来,跪倒磕头道“臣杨嗣昌叩见皇上。”

    崇祯把手一抬,道了声“免礼平身”,问道“杨爱卿这么早进宫,该有要事,只管讲吧。”

    杨嗣昌爬起来,上前把奏疏递了上去,道“臣经过深思熟虑,为确保臣之策落到实处,须得调整相关人员,臣已在奏疏中列明,请皇上定夺。”

    “这么快?”崇祯反问了一句,低头去看,看罢,当即批了“准”,命小太监又递给了杨嗣昌。

    “皇上英明至斯,何以会到今天这种地步?”猜测着,杨嗣昌心里一激,忙又把和谈的安排一五一十地讲了。

    “好个杨嗣昌,朕果然没看走眼,竟能体谅朕之苦衷。”崇祯心里道着,嘴上已道“这些无需再请旨,朕已经说过了,朕只管满足你,你负责了朕十年未了之局。”

    杨嗣昌道“臣定当鞠躬尽瘁,不负圣望。”

    崇祯道了声“好”,而后挥了挥手,示意杨嗣昌抓紧去办,见杨嗣昌转了身,却突然又道“爱卿不妨多了解一下俺答封贡的典故。”

    俺答封贡发生于隆庆四年(1570年),明朝成功把握把汉那吉与其祖父、鞑靼首领俺答因家事争执而降明的机会,达成了封贡及互市。

    随后,明朝又铲除了赵全等汉奸,削弱了鞑靼内部的组织力,形成了明朝北边往后上百年绝少爆发大规模战争的格局。

    关于这个典故,杨嗣昌自是知道,稍愣了愣,旋即想“这倒是个启示,虽说现在要达到俺答封贡的程度实属不易,但这至少表明了皇上的态度。”

    想着,回头待要说话,却见崇祯又挥了挥手,只得退出来去忙。

    姚明恭所料不错,接到圣旨后,陈新甲、高起潜、方一藻等均依旨而行,王家桢正焦头烂额,更是巴不得。

    独是熊文灿在想“当朝以来,灾荒不断,流民无法根绝,杨嗣昌的办法固然不错,但要在三个月内剿灭流寇,无异于痴人说梦,咱还是不染指的好。

    咋办呢?皇上受了杨嗣昌的蛊惑,正对他言听计从,咱若上疏直辞,皇上肯定不会同意,不仅不会同意,说不定还会因此惹得一身骚。”

    苦思无计,熊文灿烦躁不安地站了起来,在屋内原地小跑起来。

    这是熊文灿遇到难题时的习惯,只要跑的周身冒了汗,他的脑袋通常都会变得灵光起来。

    事实也是,待慢慢挂了汗,熊文灿蓦然记起了西晋时孙惠劝司马囧的《五难四不可》,忍不住想“咱何不也做《五难四不可》?咱不求别的,只要皇上认为咱糊涂,不要咱辞官,皇上也绝对不会再用咱。”

    拿定了主意,熊文灿笔走龙蛇,一蹴而就,命快马上报。

    这日,杨嗣昌不耐烦地冲向陈新甲道“姚明恭这是给咱推荐的啥人?王家桢都派人催过三遍了,这个熊文灿居然还没有赶过去上任。”

    陈新甲道“杨公还不知道,明恭跟这个熊文灿为姻妮。不过,明恭也算是举贤不避亲,这个熊文灿指定思想上的问题还没解决,若是思想上的问题解决了,这个人还是有些门道儿的,譬如他平定东南沿海海盗。”

    杨嗣昌一愣,蓦然又记起了自己的父亲杨鹤,不无担心地道“那是他最出色的战绩,人哪,往往会因为自己最出色的地方而形成思维定势,他不会也这样,只想着招降吧?”

    陈新甲道“只要是真归降,招降也没有什么不好,至少可以形成合力一致对外。”

    杨嗣昌不以为然,却一时间无话可辩。

    陈新甲见其半晌不语,知他并不认同自己的想法,又道“人的思想是至关重要的,思想问题不解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