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六朝汉臣 > 第二百九十章 共情之人

第二百九十章 共情之人(1/2)

    “贵人,草民愿意用父辈之功绩换取董子认可!”

    张平安跪地,对豫章的方向拱手,行稽首之礼,眼眶发红,声调慷锵,

    “鄙人三代忠于大汉,儒家崇尚忠义二字,敢问忠义可否被董子注意?”

    司匡心头一动,挑挑眉,

    “可否述之?”

    张平安再拜,没有废话,

    “草民曾祖父孙氏,张姓名狗儿,生于始皇二十五年,在孝文皇帝朝得三老之位!”

    “等等!始皇帝二十五年?”

    司匡震惊的眉毛都竖了起来。

    后面的那个三老姑且放下。

    开玩笑呢?

    这小子知道始皇帝二十五年是个什么概念吗?

    始皇帝二十六年,即公元前221年,嬴政才统一六国。

    如果是真的。

    他的曾祖父得九十一岁了。

    “曾祖父的确是生于始皇帝二十五年。”张平安严肃强调。

    感觉此事非同小可,司匡与霍去病对视一眼,二人同时点头。

    “你继续说。”

    张平安低着头道:

    “曾祖父十五岁时,跟随过项羽参加了对抗秦军主力的巨鹿之战,后来有感于项羽的残暴,转投于高祖皇帝帐下,跟随淮阴侯作战。”

    讲到这里,他微微一顿,沉声道:

    “据曾祖父说,他曾在淮阴侯命令下,于井陉口背对河流,与赵王歇之军队作战……胜之。”

    听到这里,司匡双眸眯起来。

    井陉口…

    河流…

    这不就是背水一战吗?

    这么说,这个叫张狗儿的老兵,还是大汉开国老兵?

    事情大条了!

    军队是一个讲究履历的地方。

    淮阴帐下!

    开国老兵!

    哪怕朝堂的将军,都没有这个履历!

    单凭这两点,就足够了被大汉军队重视!

    倘若被长安军方证实……

    估计最后刘彻会亲自下旨,令董仲舒传授儒术。

    不过,司匡感觉,还有大事要发生。

    在太宗孝文皇帝朝能冠绝当地,成就三老之位,功绩绝不可能就这一点!

    他继续等待张平安说明。

    “后来天下一统,高祖皇帝发布“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的诏令,疲于战乱的士兵们莫不解甲归田。曾祖父响应诏书,亦是如此。”

    “他辞去军伍中的职务,登籍在册后,拿着朝廷颁发的信符,依靠军功换了官大夫的爵位以及几间宅院、几亩田地,娶了曾祖母,在长安附近做了一个小地主。”

    张平安用词比较准确。

    这个“小”,还真没用错。

    虽然他曾爷爷是官大夫,但根据刘邦时期制定的大汉律:第七等公大夫之上,始为高爵。

    作为第六等官大夫,他们家得服徭役。

    在他慷慨激昂解释的时候,忽然,他的肚子发出一阵抗议声,“咕噜噜~”

    脸色微微一红。

    他尴尬的挠挠头,左手拿着鸠杖,右手捂着肚子,继续说道。

    “卸甲归田后二十年,吕后去世,降侯起兵平定诸吕。南北军交战之时,曾祖父作为太尉周勃曾经的属下,重新拿起武器,率领退伍的兄弟们,加入北军,为大汉而战!”

    “只可惜,战斗期间,为汉室洒热血的兄弟们几尽全亡。”

    司匡还好,他仅仅是惊讶,喘着粗气。

    而一旁的徐偃可就不淡定了。

    他眼睛瞪得溜圆,声线似连绵起伏的山峰,颤抖,惊呼,

    “平定诸吕!竟然是平定诸吕!”

    怪不得!

    一切都讲得通了。

    如果履历里面真的增加了一个匡扶汉室的名头,绝对可以竞争三老之位一番!

    他恨不得扇自己几巴掌!

    竟然怀疑平定诸吕功臣鸠杖的合法性!

    这事要是真的,张平安还有意追究的话,自己绝对吃不了兜着走!

    又得被刘彻教训了!

    倒霉!

    徐偃脑海一片混乱,精神恍惚地问道:“为什么你的户籍位于豫章?”

    张平安目光炯炯,对着东南方向鞠了一躬,声音朗朗,解释:

    “曾祖父心怀愧疚,为了补偿兄弟们,于战后尽数变卖家产,送于兄弟后人。而他本人则带领一家老小返回齐地宛朐县,离开长安这个伤心之处。”

    司匡沉默半晌,吐露四个字,

    “仁义之士!”

    “谢贵人夸赞!”

    司匡挥挥手,“此事我一定向禀告车骑将军,若查明为真,定请陛下将如此仁义之家,迁到长安!”

    张平安摇摇头,委婉拒绝,

    “贵人好意草民心领了,曾祖父年事已高,不适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