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六朝汉臣 > 第二百八十章 《越人歌》

第二百八十章 《越人歌》(1/2)

    “匡不这么认为。道家之出世看似能保大汉江山数载,实则不然。”

    “哦?此言何解?”

    “昔年太皇太后在世,大汉奉行黄老之策,无为治之,然而,此法令各诸侯国稳固发展,终究为七国之乱埋下祸端。若以儒家入世之准,教导百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义,使天下百姓知礼仪尊卑之耻,即便诸侯王忤逆犯上,又有何人响应?”

    “呵,虓虎可别忘了,七国之乱爆发,完全是因为孝景皇帝被小人迷惑,废弃黄老无为思想,行削藩之策。若坚持无为,不以为意,祸端岂能爆发?”

    司匡轻蔑摇头,道:

    “大王之意,不削藩,藩王就不会反叛?太祖皇帝建国之时,奉行可是萧何黄老,然而叛乱者,比比皆是。私以为,黄老并不能稳固大汉江山,与之相比,儒之入世,行大一统。反而可令汉之名,永久流传!”

    “荒谬!”

    刘安勃然大怒,

    “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于中央。神与化游,以抚四方。是故能天运地滞,转轮而无废,水流而不止,与万物终始。风与云蒸,事无不应;雷声雨降,并应无穷……由此观之,万物固以自然,圣人又何事焉?”

    “百姓若得学识,则皆妄居于上,破自然之法,欲得天地之道,以争权柄。届时,圣人何谈稳固之道?”

    司匡声音朗朗,毫不畏惧,强力诘问:“大王可是反对低贱与富贵之僭越?”

    “非也,本王只是反对百姓行不礼之事耳。”

    刘安沉声,接连说道:

    “正所谓民之化也,不从其所言而从所行。若吾侪干预,改其言,覆其行,则何谈教化?”

    “故齐庄公好勇,不使斗争,而国家多难,其渐至于崔杼之乱。顷襄好色,不使风议,而民多昏乱,其积至昭奇之难。”

    “由此观之,品行不端而妄图引导百姓者,国必顷之!当今陛下虽然圣明,堪比文武二王,然,孰能言后世之君亦能如此?若后世出现桀纣之辈,大汉焉能万世长存?”

    “本王以为,下上之间,顺其自然。下无智,则由之,下行不端,则惩之,由此,天下可安。此乃战国诸子之道矣!”

    司匡呵呵笑着。

    这货被黄老之学影响挺严重啊。

    不过也算正常,毕竟其出生之后,大汉就一直在推行黄老之道。

    可惜了,如果是元光之前,司匡绝对会认同黄老,毕竟当时无将可用,对匈奴作战的时机尚不成熟。

    现在卫青已经出世,霍去病也快能从军了。

    机会已至!

    时代变了!

    司匡神色正然,拱手,反击道:

    “大王刚才提及顷襄王,匡且问之,昭奇之难,如何解之?”

    “哼!幸庄辛返过,平定祸患。”

    “庄辛可为先秦诸子?”

    “自然!”

    刘安眯着眼睛,重新审视司匡,同时脑海疯狂左转,模拟接下来的驳论。

    过世了几百年的人忽然被提及,势必要以之为故事。

    庄辛,一生所作所为无非有两个,一个是劝诫傲慢自大的襄成君、一个是助顷襄王收复国土。

    然而,无论哪一个,都和黄老之学对应不上啊。

    正在刘安疑惑之际,司匡开口了,正确来说是在用腔调吟唱: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

    全场都懵了。

    刘安眨眨眼,脑瓜子嗡嗡的。

    若是没听错的话,这应该楚地流传辞赋吧?

    他在淮南国的时候听伶人唱过几次。

    意思好像是……

    刘安嘴角忽然抽搐几下,右眼皮狂跳,没敢多想,而是笑呵呵地问道:

    “虓虎放声歌唱,可是认输了?”

    “大王于淮南之地称王,不识此歌乎?”司匡笑容可掬,神秘兮兮地反问。

    “呵,此歌乃《越人歌》,本王岂能不知?”

    “是何来历?”

    “汝这竖子……”刘安倒吸一口凉气,脸色彻底变了,额头发黑,眸中闪烁着犹豫的光芒。

    来历他当然知道。

    只是……大庭广众之下,他怎能当场说明圣人批判之事?

    荒谬绝伦!

    “大王若难以启齿,匡可效劳!”

    司匡仿佛看出了刘安的难处,没有强求。

    转着身躯,扫视在座之人,嘴唇颤抖,

    “此歌,乃越人向鄂君表达爱慕之情时所作……榜枪越人,乃男儿之身!鄂君在庄辛翻译后,按照楚人的礼节,双手扶了扶越人的双肩,又庄重地把一幅绣满美丽花纹的绸缎被面披在他身上,表示愿意同床共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