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奉与董昭合作,进驻安南一带二十余年,在那边具有无可替代的威信。
即便他培养了接班人,也无法与董班同时撤离,一个震得住的人物都没有,难免让那些野心勃勃之辈趁机蠢蠢欲动。
董班与他肝胆相照,几十年焦不离孟,二人之间的感情,已经是生死相依。
这次分别也是无可奈何,不过等安南那边安排妥当之后,刘志打算将陆奉也调回来,也是该把机会让给年轻人了。
樊超刚问出口,便知道不妥,好在董班也不可能与他生气,笑道:“他的人虽然没回来,却也没忘了给你带礼物回来,明日我上门拜访,顺便给你送过去。”
“哈哈……还有礼物啊,那敢情好,明日我亲自动手,给你做一顿大餐来招待。”
刘志见他们二人有说有笑,气氛如此融洽,一时之间也来了兴致。
“这大餐有没有我的份,明日我可是又要吃又要拿,不然我可是不干的。”
他的话引得众人哈哈大笑,惹得外面的宦官和侍卫们都侧目而视。
这个董班真是恩宠非凡呐,几十年不怎么在皇帝身边露脸,却仍然如此得信任。
关键皇帝与他说话的口气,是真的把他当作自己人来看待,而不是那种高高在上式的关切。
“礼物和大餐见者有份,就怕陛下不来呢。”
樊超常年跟随在刘志左右,如今田晏年岁已高,几次提出要辞官,都被他压下去了。
但看这情形,最多一两年间,田晏就会退下去,后面有资格接任的,非樊超莫属,这么多年下来,他早已不复当年的大大咧咧,变得稳重老练了许多。
即便常侍在刘志身边,也很难与他这么随意说话了,毕竟君臣有别,真把自己当陛下朋友的话,那就是个铁憨憨了。
也只有这种特殊情况下,他才会没大没小地调侃几句,调剂一下气氛。
“那好,明日我还非去不可了,看你有什么大餐招待我,哈哈……”
见刘志心情颇佳,众人也都十分凑趣,三人围炉夜话,不知不觉地就聊起了当年种种。
那时刘志化名刘意,三天两头地出没于里巷,与他们称兄道弟高谈阔论……
一晃就是二十三年过去,前尘往事,恍然一梦,刘志忽然间就觉得有些厌倦了如今的生活。
只是太子还小,他确实丢不开手,怎么着也要先将他扶上正路再说吧。
几人也不谈朝廷大事,就只是叙叙旧,讲了些海外的逸闻趣事,董班本就健谈,说起这些年来的所见所闻,真是绘声绘色。
樊超听得津津有味,不由得大发感慨:“原先我还觉得你这些年一直驻守蛮夷之地,真是辛苦了,现在想来,能见识到这么多异域风情,也是一种幸运了。”
三人这顿酒喝得十分尽兴,若不是张让担心刘志的健康,虎着脸过来强行搅了局,还不知道要喝到什么时候了。
约定好了明日的酒局,樊超这才告辞,但董班却没走,留下来向他汇报安南的情况。
除了安南,整个南洋的情况刘志都比较关心,尽管邓演经常给他上书说明情况,但他却依然想听听不同的看法。
“陛下,海外诸土毕竟远离京城,臣以为治理的关键所在,不在于是否富饶强盛,也不在于兵精将广。
而是要让他们在思想上认同大汉,打心眼里把自己当做一个汉人,这样才能长治久安。”
这一点刘志是十分认同的,还一直给海外的几位都督强调,要让他们宣传汉家文化,推广汉家风俗,尤其是要让孩子们学习汉字,熟读汉家典籍。
十几年来,已经初见成果,许多城市里汉化都比较成功,年轻一点的国民基本上都是说汉语了。
刘志直接推广的是洛阳雅音,也就是朝廷官话,地位相当于后世的普通话一样。
这种语言体系,与南洋的本土语言差别极大,要想改变过来极其困难。
至今南洋的中老年人,都还是不会说洛阳官话,对汉家文化也比较排斥。
而且这种情况在乡村尤其严重,孩子们根本上不起学,许多村子都像是个封闭的安南小国一般,根本就不与外人来往。
董班离开之时,别的都不担心,但在这一点上,还是觉得有些不足。
一旦撤销东南总督的职位,将之变为普通的州郡,那里的情况会不会反弹,还很难说。
毕竟安南百姓们对大汉没多少归属感,只要有人登高一呼,绝对会一呼百应。
虽然他坚信这些人成不了事,颠覆不了大汉的统治,但只要战乱一起,安南这些年来在生产经济上的成就,全都会毁于一旦。
到时候,一切都要从头来过。
从前他在武陵郡的时候,就曾经针对山民们反复无常的特性,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认为归根结底,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