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 > 第355章此风不可长

第355章此风不可长(2/3)


    实际上大部分的汉人都对古罗马制度不屑一顾,认为过于自由散漫,而且对于元首的限制太多,不符合封建思想的主旨。

    二元君主制则完美解决了这个缺点,所以更让人容易接受。

    当年刘志初亲政之时,事事亲力亲为,没日没夜的泡在中德殿,感觉永远都处理不完政务一般。

    时间长了他才发现,并不是一个事无巨细都揽在手里的皇帝,才是个好皇帝。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且一个人的思想难免会偏颇,全部都由自己处理的话,就无法做到公平公正。

    明朝的朱元璋,刚开始设立了丞相之职,权力很大,只需要向皇帝一人负责。

    到后来因为丞相的权力过于庞大,甚至影响到了皇权,所以他一怒之下,反其道而行之。

    取消了内阁和三省制,让六部直接向自己负责,结果又把自己累得够呛。

    刘志亲政以后,也曾经走过他的老路,但事实证明这样是行不通的。

    虽然后来他逐步放权,不再事必躬亲,但制度上仍然有很大的漏洞,完全靠着自己个人的威望在维系。

    一旦自己出现意外,所有的制度都将崩溃。

    历史上其实也有无数的英明皇帝,意识到了这个症结所在,但由于思想上的局限性,都没能想出妥善的解决之道。

    可他一个现代人,见多识广,如果还像他们一样无能为力的话,那也太窝囊废了。

    父子两个就二元君主制的观念达成了统一,又就一些细节进行了商议和讨论。

    自从刘瑾被确立为皇太子以后,这还是他们之间关系最亲密的时候了。

    按照刘志的计划,等到刘瑾十八岁就可以亲政了,在那之前必须要把二元君主制的改革彻底完成。

    然后以禅让的方式,将政权平稳过渡给儿子,而他自己将做一个逍遥太上皇。

    毕竟他的身体做过开颅手术,元气大伤,他很担心自己年纪大了以后,大脑会萎缩,变得糊涂起来。

    到时候还不知道自己会干出什么昏庸蠢笨的事情,所以他必须在自己头脑清醒的时候,将这种可能性完全掐灭掉。

    历史上许多寿命比较长的皇帝,都会出现前期英明神武,后期昏庸不堪的现象,向来都是因为老糊涂了吧。

    所以对于一个皇帝来说,寿命悠久却又一直不退休,对于国家来说完全就是个灾难。

    对了,这一点要不要也写入制度里面,当一个皇帝到了六十五岁以后,或者因为疾病导致身体不佳,便应该启动禅让制度。

    只是他愿意激流勇退,舍得放弃这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他的子孙后代,又能做到吗?

    这一点谁也不敢保证,但又无法启动强制禅让,因为那样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到时候煽动太子夺权。

    看来要完美解决,还需要另外想办法。

    父子二人商谈了半天,达成了初步共识,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刘志又分别将袁盱和陈蕃、李膺、王畅等大臣召入宫中长谈。

    逐渐取得了这几位重要臣子们的支持,至于翰林苑的胡广,此人没什么政治立场,基本上人云亦云,因此他的意见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紧接着刘志甚至招来太子太傅郑玄,虽然在目前为止他并没有参与朝政,但在未来的朝廷格局之中,此人绝对举足轻重。

    郑玄的才华之渊博是公认的,他的主要精力也放在著书立说和教书育人上了,对于政治从来不发表意见。

    但此人出身贫寒,对于底层人的疾苦比较有感触,因此在思想上也不是传统的儒家维护者,而是比较开明。

    这一点很重要,刘志不希望未来的朝廷太傅,是一个封建思想的卫道士。

    对于二元君主制,郑玄采取了保守意见,不支持也不反对,他对于一些基本国策,如土地政策之类的,反而更感兴趣。

    认为大汉的土地改革政策,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让百姓们拥有更多的土地和权力。

    说实话,大汉的土地改革的确是个半吊子,当年他初登基的时候土地兼并十分严重,但世家大族一时半刻又无法撼动。

    所以后来刘志投机取巧,在没有动世家大族土地的情况下,移民百姓,开疆扩土,并发展工商业,转移部分没有土地的劳动力。

    种种政策,使得原先尖锐的社会矛盾,逐渐变得和缓起来,但实际上土地兼并的情况,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

    一直以来,都没有人专门提出过这个问题,想不到郑玄第一次对朝政发表意见,便毫不客气的指出来了。

    “康成既然指出来,想必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妨说来给朕听听。”

    “陛下,大汉的土地政策,必须彻底禁止土地自由买卖。

    否则一旦出现灾荒或者其他的问题,土地就会从百姓手上,流转到一些奸诈之人手中。”

    土地私有化,是封建制度最明显的标志之一,要解决土地兼并,禁止买卖确实是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