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难,不可能比剿匪三年更难,臣下定会竭尽全力。’
孙传庭坚定道。
他不是周延儒,结党连纵从来不是他的强项,但是论办大事的坚毅,他真是没看上上几任首辅。
君臣在乾清宫密谈了两个多时辰。
孙传庭才出宫折返家中。
此时他发现,家中所在的胡同已经被车架挤满,都是等候拜见的官员。
他只能感叹趋红踩黑,昔日他统军连战连捷,但是几乎没人愿意和他结识。
天晓得他是否一次大败后就被下狱追究,一个弄不好就被牵连。
而现在他就任首辅,这般官员都围拢过来。
可惜他不是周延儒,对于这些官员奉上的程仪不感兴趣。
孙传庭命管家关闭府门,一个人都不见。
当然一个人不见也是不可能的,最起码亲自上门拜见的吴甡和谢升,他必须给面子。
干系到内阁的和睦。
当然绝对的和谐不可能存在,但是表面上必须过得去。
...
翌日大朝会,孙传庭首次以首辅身份参与。
当庭提出了三件改制。
第一,继续推进军户匠户改制,此番要从江北扩展到南京畿。
第二,军制改制,每个省建立标营,主力五千到六千人,全部是募兵,京营派员整军,作为安定一省的主力。
一省总兵必须是讲武堂整训过,任期最长四年,总兵必须轮转,标营粮饷由地方财赋负担,却是不能由总兵等军将经手,而只能是巡抚衙门直接发放到军卒手中。第三,未有参赞军机者,不得就任督帅,防止书呆子统军,结果是一塌糊涂。
孙传庭这次提出的改制全部围绕军制展开,倒是和他的经历相同。
而且在兵事上没有人可以和他辩论。
廷议上没有太多争议,就推行下来。
但是这远远不是结束。
十日后,孙传庭提议废止练饷,大明各处开蒙,争取十年内大明六岁童子全部入蒙。
同时向天下征集科举改制的建言。
尤其是后者,立即引起轩然大波。
“自唐宋以来,科举遵循旧制,擢拔人才,未有不妥,如今朝廷栋梁尽皆出自于此,就连首辅大人也是进士及第,如何改制,闻所未闻。”
林欲楫第一个站出来反对,而且态度强硬。
“林部堂,科举无错,没有科举,就不可能有寒门子弟晋升之路,朝廷就会如同秦汉般被贵胄子弟把持,士人永无出头之日,然则林大人说的因循旧制绝非如此,先唐时候科举不过是备选,还是举荐为先,到了先宋才是科举为主,举荐为辅,先宋时候才有了真正的贡院、国子监,期间又是废止了诗赋,一切以策论为先,显然,科举制一再改变,为何,”
孙传庭侃侃而谈,
“只因为因势利导,切合实务,就拿诗赋来说吧,一个诗词上的所谓才子,可能是个不通庶务的书呆子,如何执掌一方,因此废止,现今也是如此,士人埋首四书五经,却是不通庶务,进士及第,或是举人入仕,结果发现自己无能治政,怎么办,只好是请了师爷辅助,这也是如今江南师爷盛行的缘由,就现下众多的州县表面是知府、知县执政,其实都是落入了其师爷的掌控中,更是让胥吏横行,这等官员不但不是朝廷所需的人才,却是当地的祸害,坐看自己被师爷胥吏架空,百姓则是是深受胥吏苛政而无能反抗,这就是如今科举的最大祸患。”
朝局上一时沉默。
其实这些破事他们都知道,但是从来不讨论改制。
原因就是他们和家族都是既得利益者,循规蹈矩,家族子弟还是会沿着旧有道路参与科举,如果改制,会增加难以预测的因素,当然对他们不利。
但是今日孙传庭当庭把事情始末掀开,谁也别装糊涂。
‘本相言及科举弊端,诸位可以反驳,理越辩越清嘛。’
很多大臣都是默不言声,可以狡辩,但是上面坐的是陛下还成。
这位殿下最是厌烦无理狡辩,只能让殿下厌烦,何必呢。
“殿下,就算有些弊端,徐徐改进就是了,何必闹得天下皆知。”
林欲楫不服。
“殿下,如此天下皆知,就怕有苦读的数十万学子惶恐不安,马上各省就要乡试,年余后就是省试,局面混乱如何了局。”
李日宣忙道。
他们不和孙传庭讲了,而是转向了朱慈烺。
孙传庭这人有名的硬拗,就连当年下狱的威胁都不怕,敢和陛下怼上,而且这是必然是殿下推动,所以只能说服殿下。
“如此说来,科举每三年一个循环,都是不可轻动,永远都要因循旧制下去了,”
朱慈烺知道科举改制不易,改制必有阵痛,这就是利益的再分配,士人集团必然会有损失,这是他们心中反对的原因。
但是朱慈